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2011年12月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内容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大军”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本文就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作出分析和探索。
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影响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 7%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7%称为成年型人口,4%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
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 1.3 亿,首次突破 10%,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1]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具有许多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
其特点表现为: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是很大,又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国老龄化技术也很大。
2000 年末,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已达到 1.30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1.23%,有关预计到 2030 年时,老年人口达 3.4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5.39%,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将达到 4.18 亿。
2、老龄化速度快65 岁及其以上人口从 7%上升到 14%所需要的时间是: 法国为 115年,瑞典为 85 年,美国为 66 年,英国为 45 年,中国要达到这一比例只需25 年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3、老年人口中高年龄化发展明显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迅速。
国际上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通常把,80 岁以上老人划为高龄老年人口。
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在 1991 年到 2000年的 10 年间,以每年 3.6% 的速度增长,高龄老年人口已从 1990 年的801 万增长到2000 年的 1201 万;预计到 2025 年和 2050 年将分别达到3547 万和 12083 万,占世界高龄人口的 23.1%和 31.9%。
[2](二)社会保障支出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内容。
其中,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则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项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保险所占用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因此是一项基本保障,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是最重要的项目。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服务思想内容。
社会优抚则是一项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它是以法定的形式和方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
社会保障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该保持适度,这样才能既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又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而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水平的供给条件和支出条件及二者的对比状况。
二者必须相适应,才能保证一个角适合的社会保障水平。
从影响社会保障供给水平的因素上看,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而影响社会保障的需求条件是指决定社会保障经费开支的内在因素,总体上主要包括:享受社会底层待遇的人口总量,即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或规模,包括退休、贫困人口数量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与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仅从社会保障的需求,而且从供给方面都会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保障的需求角度来说,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需求人群。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重都会越来越大,同时高龄老人在老年人中德比重也会增大。
因为老年人口一般是不再参加生产活动的人口,在经济收入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同时因为年老体弱,生活需要照料,疾病也会随着年龄而增加,因此,老年人就成为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对象。
老年人口比重和规模的增加,还将会在社会保障的各个层面上提出需求,肉鳍是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迫使社会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剧了以老年人为保障对象的养老金负担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中,养老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最大。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退休者增加导致退休金支出的快速膨胀上,同时还体现在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增加上。
一般来说,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老年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也就是退休人员快速增加的过程。
从社会保险基金统筹情况来看,所占比重较大的是休养老基金。
[4]在退休职工的保险福利费用中,退休金、医疗卫生费和离休工绝大部分达到50%以上。
因此研究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首先考虑老年人口比重。
老年人口是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对象,因袭老年人口比重也就成为进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关分析的最重要变量。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压力(一)老龄化使医疗保障供给减少,支出增加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 7%左右,职工个人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左右,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
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上升。
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供款的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和沉淀。
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得一笔"隐性债务"。
(二)老龄化使养老金费用加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迅速增加。
大约每 5、6 年时间就会增加 1000 万人,年均增加 163 万人。
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每年人均离退休退职费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不仅水平低,而且增幅也小。
(三)老龄化使保险基金不堪重负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有三种模式: 现收现付模式、部分积累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
模式选择主要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
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比较年轻或者比较稳定时期,或者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一般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老化,在职职工的缴费率逐年上升,尤其在跨入老年型国家行列,或者人口老龄化发展比较迅速之时,基金筹集模式往往转变为部分积累模式或完全积累模式,从而增强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增加基金储备。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自身的特征,城镇离退休人员将在 21 世纪 30 年代前后快速增加,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将给企业、职工,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 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 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几点建议(一)扩大对老年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公平地享有医疗保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革以来,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老龄化日益扩张的今天,医保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
而这一矛盾,在目前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凸现出来。
(二)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大数法则说明,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保险基金越充足,风险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得到分解,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目前的参保单位和个人,主要集中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
今后,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向各种类型企业和个人扩展,扩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总量规模。
(三)充分发挥家庭保障的作用由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而养老的实际需求又非常大,两者的矛盾十分突出,单靠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但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仍然是我国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主要承担者,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石地位至少在短期内还不能改变。
因此,应充分运用我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浓厚的、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弘扬我国的孝文化,再辅之以必要的立法,强调家庭承担第一位养老保障责任,以使家庭保障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四)以低标准起步,鼓励职工参加商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分类指导、逐步发展的原则。
保障水平应当介于最低生活水平与最低工资之间,且偏向于最低生活水平,替代率维持在 40-50%。
低保障水平意味着低保险费率,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范围具有可能性,也意味着参加商业保险具有必要性,从而避免单纯的基本养老保险而使保障风险过于集中,也为其它保险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加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收益率社会保障基金不但要有积累,而且这些积累应该取得较高的回报率。
回报率的高低在长期内会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首先应特别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防止基金被贪污挪用;其次,才谈得上对基金进行高效的投资运用,进行较为广泛的投资;最后,及时向投保人公布基金的投资方向及效果,接受监督。
这样,可以提高投保人缴费的信心和积极性,降低保险费率提高的压力,增强基金平衡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