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选择题训练模式:认真、独立思考第1题,选出答案------ 继续做第2题-------- 核对第1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最重要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技巧的提高)------- 继续做第3题--------核对第2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以此类推)。

------ 全部做完以后,把第一次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检测自己进步的幅度(最重要的是有进步,要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材料题训练模式相同。

加油!一、选择题1.(盐城市大冈中学2015届高三测试,20)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2.(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质检,16)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B3.(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联考,12)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B.南优二号杂交水稻C.“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②④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

答案:B4.(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学情调研,10)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3、解析:“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成功实验于1954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成就——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答案:A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从新能源利用到巨型计算机研制。

这些科技重大突破的取得生动地说明()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这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4、解析:本题考查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和相关所学,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错误,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次于苏、美、法、日。

答案:D6.(福建省三明市2015届高三质检,19)“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5、解析:中国开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是在建国后初期,可排除含②的A、B、D三项。

答案:C()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

答案为C。

答案:C8.(安徽省蚌埠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13)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7、解析:由材料中“进入太空”、“经济崛起”两个关键词即可判断。

答案为B。

答案:B9.(广东省揭阳梅州两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7)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这句话说明()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8、解析:“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意即在世界上是最早、最领先的,而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杂交水稻——“南优二号”的培育成功符合。

答案:B10.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9、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A11.(2015·德州期中)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10、解析: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载人航天的成功并不表明中国是世界领先或者中国已经成为超级大国,故排除A;由“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句话可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体现了综合国力增强,C项的说法夸大了航天技术的作用;中国的科学技术虽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并未处于优势,D项表述有误。

答案:B11、解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

答案:B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材料三1985年,国家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2)你认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13.(安徽省合肥市2015届高三质检,24)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

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

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

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材料四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

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