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课件1[人民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课件1[人民版]


2002年
2003年 2005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标志中国的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材料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与常规稻比较,每公顷年增产1.6吨, 迄今已累计种植2.01亿公顷,累计增产粮食3亿吨,1999年已 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进推广,为解决世界人口 的粮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二:经过广大科研人员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我国 在863计划所选高技术领域,由跟踪起步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 展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863计划实施15年来,在6个领域 的230多个专题研究方向,共资助项目近5200余项,获国内外 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
走向世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原因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科技规划的实施 核技术
成就
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研究 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
学思之窗
猜一猜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 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 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材料三:火炬计划十五年成就辉煌 树立了一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旗帜; 探索了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 开拓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塑造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典范; 取得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 锻炼了一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队伍; 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 孵化了数万高新技术企业; 培养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家团队; 创造了增强综合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贡献率; 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学史感悟
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 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感悟二:科教兴国。 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 变成 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
材料一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 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 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 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 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香港市民庆祝我国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成功
月球基地
• 构想中的月球基地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 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 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 鉴定。 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速度可达每 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为科技发展采取了 一些重要措施。
取得成就的原因
1 .国家的独立(保障)
2 .党和政府的重视 3 .经济实力的增强 4 .科学家的努力 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嫦 娥 奔 月
敦 煌 飞 天 图
个 人 飞 天
神 舟 之 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青田中学
叶新红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Consider: 科学技术的起步 曲折
发展
走向世界
起步与成就:
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建立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技委 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政府措施
“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工作舱模型
10月12日上午9时,“神 舟六号”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
聂海胜
神六
费俊龙
四、“神舟”号飞船
2、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⑴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超过欧日, 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 ⑵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的地质力 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 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 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 “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 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 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 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成立科研机构 壮大科研队伍 编制远景规划
国防科技
成就:
医学、农业科技
曲折:
科研事业受挫
表现
科研工作瘫痪
科技差距拉大
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文革结束 背景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的口号 两次会议召开 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科技体制改革
提出: 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意义 反映了时代特点 概括了科技作用 成为理论基础
思考: 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 了怎样的作用?
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 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 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 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 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问题 一 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 问题 二 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问题 三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 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问题 四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 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 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 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 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结论 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 结论 2 :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结论 3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 了基础。
广东大亚湾 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学思之窗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 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 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 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 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 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 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 好的梦想。 杨利伟 他是谁? ________
钱学森 他是谁? ________
学思之窗
猜一猜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 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 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 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 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 他是谁? 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 1949 年 11 月, 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 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 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 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 放在突出位置。 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 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 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袁隆平在观察水稻第 授予袁隆平和蒙蒂· 琼斯。袁隆平被誉 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项是世界 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 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 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 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 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他学识广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科研与教学成果卓著。是我国 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他长期担任我国医学卫生部门的重要领导职 务,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竭心尽力,在我国科技界享 有崇高声望。
原 子 反 应 堆 氢 弹 爆 炸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第 一 颗 人 造 卫 星
材料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 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 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粮食问题对中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凯文〃卡特
《饥饿的女孩》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 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 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 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