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2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1民间办厂的限制。
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③“□2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
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
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
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
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
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
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
二、“短暂春天”(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1.原因(1)□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5发展实业。
(3)群众性□6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7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软弱控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
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央的国家银行。
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量自相筹划。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
2.表现(1)面粉业和□8纺织业发展最快。
(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
(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
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
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
3.特点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白银时代”(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①整顿税务。
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
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
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
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
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
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
③改革币制。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
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
(2)评价:(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
(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
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
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1.走向衰落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①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
②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9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
战后□10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11通货膨胀。
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
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
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
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1.(2019·漳州高三调研)导致下表中工厂数和资本数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解析本题时间定位于1870—1913年,考查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9·中山高三统考)“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张謇的上述言论主要反映了()A.洋务运动商业立国主张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解析材料信息“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说明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不认可“商务立国”,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B3.(2019·滨州期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C.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D.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解析洋务运动是洋务派领导的,不可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20世纪初的工业化浪潮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下出现的,政府没有起主导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近代思想的发展,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4.1935年吴蕴初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率先在国内制造硝酸类、液体氨类等产品。
经审核批准,被国民政府实业部授予“在上海市区域内享有五年专制权工业奖励执照”“减免产品转口税、运输费工业奖励执照”,以资鼓励。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C.民国初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解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一战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显示的是近代民族工业,并非官僚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民国初期是指辛亥革命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D 项正确。
答案 D5.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
甚至有报刊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
这突出反映了()A.上海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B.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C.社会动荡推动米价居高不下D.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解析根据“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可知,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走向崩溃,而不是市场上大米等食品奇缺,故D项正确,A项错误;米价飞涨主要与纸币贬值有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社会动荡导致米价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
答案 D命题点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史料实证史料一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
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解读:阅读史料一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信息,即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另一个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信息。
史料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图⇨解读:史料二数据的变化说明在面粉业中中国民族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渐超越外国在华企业,实质上说明了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及其成因。
试答: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
成因:较早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引进外来技术、设备;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经济基础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