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谦翔老师课有感(一)关于教学5月8号,听了赵老师的一堂课,我很有感触,他的课简单扎实,没有花架子,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为目的,其实,语文课堂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实效。
一堂课,无论形式多么新颖,气氛多么热烈,如果没有让学生落实知识与能力,没有实质内容,这样的课堂只能说是“热烈而空虚”,是够不上优秀课的。
赵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1、简约有序,有一种“朴素的美丽”:赵老师不愧为教育专家,他恰当的处理了课堂形式与课堂内容的关系,让语文课有一种简约有序,显示出了“朴素的美丽”。
他的课堂形式非常简约,请看:(1)、教学理念:“熟读”、“深思”;(2)、教学目的:“使其言借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3)、教学步骤:A、学生初读,教师正音;B、学生熟读,教师指导;C、学生翻译,教师点拨;D、师生对话,探讨主旨。
看起来课堂步骤非常简单,但究其内涵却十分丰富。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的“体验”中生成。
“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但有些课文是不适合“以身体之”的。
他讲的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以心验之”是比较实在。
语文,是一门强调“悟”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注重沉思,注重适度的静默,少一点形式上的“花架子”,实实在在也是一种美丽。
2、注意了以“写”与“说”结合,以写来落实说;我们说教学要以人为本,但课堂上也还有一个以文为本的问题,实实在在的文本也是需要落实的,回归文本,是课堂落实的一个重要导向。
假使课堂上尽可能扣住文本有一点课堂讨论的话,在讨论时,要求学生能引用课文中的词句作例证,会更好些;二、适度地倡导以“写”代“说”。
赵老师在课堂上注重了说和写并用,扎扎实实的让学生思考炼字,值得我们很好的提倡。
新课改的实施下,我们常注意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无意中忽略了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课堂要落实,让学生适当地写一写自己的观点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把观点写下来,需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需要用心去组织语言,比单纯的“说”要显得凝重一些,实在一些,对知识的整合与表达都是有好处的。
赵老师提倡写“一言心得”,要求“精诚精炼精彩”另外,这种方法也避免了每次发言都是“旧面孔”,导致少数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掌握着课堂的“话语霸权”。
二)关于精神风貌激情与年龄无关。
我等俗辈,尚需修炼,看过一句话:有些东西,比如高尚、敬业、无私等,当你相信它的存在,当你对它产生膜拜的时候,我想,那就朝它们走进了一步。
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
赵谦翔老师教学思路很清晰,但绝非复杂。
一路行云流水,结果水到渠成。
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反映的随机评价,赵老师睿智幽默,亲切大方。
这些不是有很深的语文素养,是很难应对的。
所以,很多老师的课堂上,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一时转不过来,或者“我们课下再商讨”,或者“老师还真没想到这一点”,或者乱表扬“你的想法很创新”。
常常自觉语文知识储量少得可怜,课上时常捉襟见肘。
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一杯水和一桶水的理论,很有道理的。
语文课上缺少的语文味,与老师书卷气太少有关。
所以,与其在语文课堂上苦苦追求思路、技巧,不如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等自己真正有一桶水的时候,拿出一杯水,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让人感动的成长经历,他对语文的深沉而执著的爱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诗意的栖居在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教师的诗意人生状态——是那么的富足而又幸福。
一堂文言文课堂教学展示课,告诉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熟读”和“精思”,而“熟读”和“精思”的目的,恰恰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这一堂课,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做出了很好的教学范例。
这次,我最多的思考是:我与他们的差距如此之大,原因在哪里?想来,主要还是我没有深入其中,把握好教育“入境”的要领和真谛吧!静心沉思,我找到了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切入点,与大家共勉:一、用爱心和热情为教学工作导航是的。
不热爱这份事业,便不会为她执著并且投入;不热爱这门学科,便不会为她沉醉并且研究;不热爱我们的学生,便不会产生和他们交流的欲望,没法做到因材施教,更不会去关注他们的终身发展。
而有热爱,才会思考,才会实践,才会研究,才会成长,才会成功。
二、用学识和思想支撑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学生活告诉自己,理论学习的缺失,是教学工作贫血的主要根源。
每一位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不断学习,笔耕不辍。
因为,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方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深邃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积淀。
阅读、积淀、底蕴、实践、反思、研究最终才有可能内化为为我们头脑中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破袋而出,即所谓的“水到渠成”。
现在,我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沉进书中去,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会晤人格的砥砺;去掉浮躁心态,真正动起来,真正做下去,矢志不移的、执著的坚守我心中的教育理想。
努力了,弱小的的总会强大,幼稚的,总会成熟——让我们慢慢学着长大,只要我们渴望!自省自悟,让语文走向绿色“假如我倒在讲台上不再起来,这是我的造化而不是悲哀,”活的从容,教的愉快。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四十而不惑,拒绝了当官的机会,又拒绝了发财的机会,永远的站在了讲台上。
虽然自己以青春不再,可我们教的永远是花季、雨季。
倾注深沉的爱感化学生。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我思故我在”,我学故我在。
教师要为自己找一个站在讲台上的理由。
在教育第一线搞改革很难,对流言蜚语,能不听就不听,听到了也不理。
自觉充当教学改革的过河卒。
学生喜欢,自己快乐。
“浪漫语文浪漫教”。
凭着大胆和对语文教育的爱之深,恋之切,自觉的改革语文教学。
“拓展式语文教学”就是因为统编教材中有些文章已经不能让学生理解,与现实脱节而进行的改革。
教育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
赵老师的课,在充分验证着他“活的从容,教的愉快”的宗旨。
一节课上,书声朗朗;一篇小文,在读中开始,在读中结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朗读中了解大意,在朗读中体会主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
同时教师并不一味的喊好说是,对学生理解偏差的地方非常自然的指出并指导改正。
对于短文的主旨学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像是我们常说的多角度理解,可是总有一些理解有所偏颇,赵老师对脱离文本的理解予以否定,并引导学生注意文本。
赵老师在学习中还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他非常注重语感的培养。
赵老师的课上有个教学目标很令人深思,他引用了朱熹的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这不仅是对文言文的要求,也应该是对所有精读材料的要求。
学生一旦能够把别人的文字烂熟于心,就可以运用自如,下笔如有神了。
这不正是我们大量阅读的目的吗?一个语文教师只讲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就是这个外科庸医。
语文应该渗透人文思想,这才是绿色语文,即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
语文的天然属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离不开人生的道理,离不开文化底蕴;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语文教师应即教语文又教做人。
语文一旦成为高考敲门砖,就是无用的语文。
语文真正做好了,学生会一辈子喜欢阅读与写作。
文言文阅读:让位,让时间,教师做点拨,学生自己读写。
文言文断句,经常在考试中出现。
学习文言文,明白了大体意思就通了。
学文言就应像疯狂英语一样反复读,上课就读,读累了就讲讲,课外学语文的太少,所以我们只能抓住课堂。
教师讲,不超过十五分钟,学生诵读达三十分钟。
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他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
……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了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的事。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他在使人到处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扩展生命的活力。
”“素养”与“应试”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利”的。
但总有人习惯把二者对立起来:脱离“素养”这一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应试”抓“应试”,结果把鲜活水灵的“诗海畅游”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题海鏖战”;抓阄摸彩似的选择试题,千人一面的标准答案,……然而,以“煮”为标志的灰色鉴赏,只能导致“素养”与“应试”的两败;以“养”为标志的绿色鉴赏才能取得“素养”与“应试”的双赢。
不觉就想起了和学生刚学过地《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就对他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吕蒙惭愧于是开始读书,及鲁肃过洵阳和吕蒙交谈后,吕蒙的言谈令鲁肃刮目相看。
多么令人深思,是的,只要想读书,就一定能挤出时间;只要想发展,就一定能找到机会;只要肯发展,就一定会发展。
我的德阳之行,使我从思想上进一步反思了自我!要做就应该做一个“明师”——明明白白的老师。
我现在是明白了,只有热爱语文这块沃土,才能不断超越和发展。
也只有热爱才能在语文这片沃土上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发展起来!年龄的大小、环境优劣与否那都不是限制的理由。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肯播撒、就会有收获!真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那就义无反顾的爱这个行业,并让她因你而骄傲和自豪吧!行动是最好的证明,真的,只要你想这样,就会这样,因为正如中央台的广告中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斯人可敬!而我毫不怀疑的一点是,有追求的人是快乐的。
有境界自成高格,高格自有大乐,非常之快乐。
与赵老师相比,于人于己,要把教书当成一种事业。
赵老师正是由学生的一篇《再也不能这样活》,正是由于“《文化苦旅》事件”引发了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反思,认识到“灰色语文”的弊端,经过思考探索,开设“青春读书课” “绿色语文”,实现了教改的巨大成功。
所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有反思就会有创新。
创新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法的创新。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在课堂预设阶段考虑课堂的最优化设置,这都是创新。
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能不断跨出一小步,能不断地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