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14秋《公共财政学》1-5次的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4秋《公共财政学》1-5次的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一、(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自由市场机制运行的无法配置资源的这种状况称之为市场失灵,其表现:公共物品失灵;外部性失灵;垄断性失灵;风险和不确定性;收入分配失灵;宏观经济的失衡。

(2)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有哪些方面?公共财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职能:A: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应为全社会提供公关物品和公共服务,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

B: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收入分配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C:财政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政府对负的外部效应采取矫正性税收的做法。

矫正性的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4)政府对正的外部效应采取财政补贴的做法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

其操作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5)如何理解中间投票者定理?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均衡,它被称作“中间投票者定理”。

根据中间投票者定理,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因为选择该提案会使整个社会的效益损失最小,或者说,会使整个社会获得的效益最大。

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好的结果。

多数规则所能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的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均衡的偏离度最小。

中间投票者定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政党或**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6)在**市场上参与投票过程的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有何影响。

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同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私人物品或服务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缺乏竞争,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标,公共物品或服务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的极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公共权力的大小又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从而与政府预算的规模正相关,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追求公共部门权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们对政府预算极大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而高于其最佳的供给水平二、(1)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原因如下:A、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及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

B、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增加了。

C、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2)皮考克和魏斯曼认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

具体解释如下:一是内在因素。

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追求**权力极大化的政府是喜欢多支出的。

除非既有的公共收入水平构成对其扩大支出**的约束,否则,政府的公共支出的上升必然会同GDP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公共收入的增加成线性关系。

另一是外在因素。

这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上动荡时期,如战争,饥荒及别的社会灾难。

在动荡时期,政府的支出不能不急剧增加。

于是,政府会**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不愿意多交税的公众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和新增的税种。

但在动荡时期过后,税率水平并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有些新税还要继续存在,因而政府能够继续维持动荡时期的高额支出。

(3)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它通常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计算出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的比率;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进行各个项目或方案的选择和决策。

(4)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受益原则。

也就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支付能力原则。

也就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5)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税收的额外负担有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

即政府征税而导致的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即政府征税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发生的不良影响。

额外收益即政府征税使经济得到稳定和增长。

公共财政学第二批次请参考6、下列物品中属于纯粹公共物品的是(B:国防)。

5、在简单多数规则下,投票者的偏好(A:都呈现单峰性),投票结果就是惟一的。

2、市场机制在(B:私人产品的配置)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

11、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 C:MSB=MSC )。

12、经济的横向公平是指( B: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同等对待)。

13、经济的纵向公平是指(C: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差别对待)。

14、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若投票结果出现循环,则说明所有投票者的偏好(B:至少有一人呈现多峰性)。

15、"官员有力图使自己部门预算最大化的倾向”的论断所依据的假设是( D:官员有利己的动机)。

16、多峰偏好意味着人们理想的结果(D:不止一个)。

17、下列哪一种物品市场生产时失灵最小(C:面包)。

18、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的物品是(B:私人物品)。

19、对纯粹私人物品的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将每一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C:水平相加)得出的。

20、公**品的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方法是(D:个人边际利益曲线的垂直加总)。

21、将公共支出分为转移性支出和消耗性支出是按照公共支出的(A:性质)来分类。

22、根据理查・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型”公共支出增长理论,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D:收入再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公共支出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3、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技术最早是在(B: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

24、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适用于( A:防洪、电力)的分析。

25、政府的邮政支出属于(B:消耗性支出)类的公共支出。

26、在西方各国的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社会保险)。

27、财政消耗性支出主要解决(A:资源配置)问题。

28、国防应采取(B:政府预算)供应方式。

29、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的公共支出是(D:教育与科技支出)。

30、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服务属于(B:纯公**品)。

3、经济学家用来说明收入分配状况的曲线是( A:洛伦兹曲线)。

4、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过程中一般的动机是(A:利己)。

10、下列哪一种物品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C:国防)1、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条件是(C:MSB=MSC )。

9、对纯粹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将每一消费者在每一可能数量水平上的(D:MPB )加总得出的。

8、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的销售或生产(B:呈现出过多状态)。

7、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方法是( C:个人边际利益曲线的水平加总)。

公共财政学第三次作业单选题8、下列不属于公债发行条件的是(A:发行时间)。

22、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税收原则的最早提出者是(B:威廉·配第)。

24、被西方经济学界视为前人税收原则理论的集大成者是(C:阿道夫·瓦格纳)。

2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C:货币化清偿)办法摆脱困境。

26、政府消除垄断弊病的最根本办法是(B:引入竞争)。

27、设计税收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B:公平原则)。

28、下列属于间接税的是(D:** )。

29、弥补财政赤字的"财政性融资”是指(A:增税)。

30、财政政策的中心目标是(D:经济稳定增长)。

23、财政政策从总量调节来讲,主要是通过对(B:总需求)的调节来实现总供求的平衡。

10、政府支出乘数可以用GDP的变动额与(D:政府支出变动额)之比来表示。

9、在稳定经济、发挥财政反经济周期作用方面,哪种预算平衡理论最为灵活、最有利于政府干预经济(C:功能财政论)。

7、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比例税率)是较优的选择。

6、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C:公平原则)。

5、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A:税收)。

4、财政转移性支出主要解决(B:社会公平)问题。

3、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B:社会保险)。

2、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是公共预算的(B:复式预算)。

1、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来分类,公共支出可分为(D: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1、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点的公共收入是(A:税收)。

12、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权限可分为(B: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13、最符合支付能力原则的公共收入形式是(A:税收)。

14、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D:效率原则)。

15、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公平而言,(B:累进税率)是较优的选择。

16、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B:收入效应)。

17、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B:收入效应)。

18、政府在商品零售环节课税后,零售商通过压低商品进货价格,可以将税收转嫁给批发商,这是税收转嫁中的(B:后转)。

19、政府在商品零售环节课税后,零售商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可以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这是税收转嫁中的(A:前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