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知识与技能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 •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 •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弓|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 •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一一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字目际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 •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杨修被杀1. 鸡肋事件2. 改建园门心忌之3. 分食酥饼心恶之4. 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 吴质事件愈恶之6. 教植斩吏操大怒7. 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悖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不是。
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
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⑴ 改建园门。
“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
(2)曹操“梦中”杀人。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意。
(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
(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4.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
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
“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
(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竞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 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
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
(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 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力之争。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111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
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5•《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被才所误?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
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6.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
……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这件事揭露了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悖,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去卩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
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7.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示例2: 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属于政治活动的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藏吴质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另一方面,他在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确定不用曹植后,就想方设法除去曹植的羽翼一一杨修这一危险人物,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贬低有不少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历史中的曹操。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围绕“杨修被杀”前后经过展开情节。
思路是从杨修被杀写起(悟出军令“鸡肋”之意,擅自吩咐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一一揭示直接原因),再用“原来”二字开始插叙杨修屡犯曹操之忌,尤其是最后三条触犯曹操之大忌(曹操不喜欢他人介入他立嗣之事)的情况(揭示真正原因)——再顺叙杨修被杀之后的情况。
1.精巧的布局。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 底。
继杨修被杀之后,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全文,情节从“操屯兵日久”开始,到“就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严谨,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典型的人物性格。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日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精妙的插叙运用。
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做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认识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由于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鸡肋事件恃才放旷改建园门事件内因:杨修狂妄轻率一盒酥饼事件杨修之死好耍小聪明T 梦中杀人事件虚伪狡诈藏吴质事件外因:曹操老谋深算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该课的教学设计我依然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做文章。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