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
1805年。叔本华17岁,父亲自杀。 1806年,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 1807年,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 医学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 1813年7月,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 哲学博士 11月回到魏玛家中,与歌德相识。 1814年,26岁,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 见。在来往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
——“表象”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即世界只能存在于表象这种“关系” 中,这一关系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在这一关系中,既不是主体决定客体也 不是客体决定主体。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不能设想没有主体的客体
自在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不存在 一提到客体就先假设了主体 (客体)在作为客体时,就已经是以主体为前提了, 因而总是主体的表象。
他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先河。 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奠基者。 他是生命哲学的先驱 他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代表。 他孤僻、傲慢、忧郁、敏感、多疑,神经质。 他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不容、没有一个朋友,也 不信上帝,孤独一世,孑然一身,在孤独寂寞中 离开人世。
他被尼采称为“父亲”,他影响了身后一大批哲学 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包括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 瓦格纳,王国维、影响了马赫主义、实用主义和生 命哲学等众多思想流派。 他热衷于柏拉图、康德的哲学,对于黑格尔、费希 特、谢林的哲学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哲学很自负: 声称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这一哲学是属于后 人的,属于全人类的,唯独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
“人,彻底是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靠自己, 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匮乏是肯定的, 据此,整个的人生在如此沉重的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 之下,充满着为维护生存而来的忧虑。直接和这忧虑 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种族绵延的需求。同 时各式各样的危险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人为了避 免这些危险,人需要时刻警惕。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 走着自己的路。胆战心惊的向四周瞭望着。有千百种 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视着他。在荒野里他 是这样的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的走着, 对于他到处都没有安全。如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 所言 “在这样黑暗的人生中,在如此之多的危险中,只要 此生还在延续,就是如此,如此度过!”
他在世时受尽了人们的冷落和谴责,却在身后得到 了无数的追随者。他是时代的继子。
叔本华的遗产(身后的影响) ——叔本华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对那些哲学以外的领域影响巨大
与叔本华同时代的作曲家理查· 瓦格纳说,他那被认为是自己最伟大 的作品歌剧《特里斯丹和绮瑟》就是读了叔本华的著作后的回应之 作。后来瓦格纳被称为“音乐中的叔本华”。 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也承认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的压抑学说此前 已经在叔本华那里得到阐述;后来弗洛伊德的最出色传人荣格也经 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叔本华的观点。 受叔本华影响最大的也许是小说: 最出色的俄国小说家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法国伟大作家普鲁斯特 和左拉,堪称德国最伟大小说家的托马斯· 曼,英国小说家哈代和康 德拉都承认自己的作品从叔本华那里受益颇丰。他们在小说中甚至 提到了这位哲学家的大名。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哈 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都是如此。那些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家如莫泊 桑、契科夫、毛姆、博尔赫斯、萧伯纳、皮兰德娄、萨缪尔、诗人 里尔克、爱洛特等等也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现象界 本体界
表象世界
意志世界
谢林、费希特、黑格尔
方向一
康 德 哲 学
理性主义(逻辑主义)
方向二
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尼采
黑格尔用理性说明世界,叔本华用意志说明世界
康德哲学
叔本华哲学
本体世界(自在之物) (反面)
意志世界(反面)
表象世界(正面) 现象世界(正面)
康德认为:
1、知识离不开理性,理性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2、世界分为现象界和本体界
3、现象界是有序的。事物存在于时空中,按照因果律联系,其结构、 运动受制于科学的普遍规律。随着科学不断探索,总体是可知。 4、人的身体虽然在现象界,但人的活动不受科学规律制约。人有自 由意志。道德的基础是理性,人的行为受制于普遍的道德律令。
叔本华认为:
1、世界分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意志世界可以认识。人的主观 的认识形式与现象界的种种规律不适用于本体即意志只能靠非理性 直观认识意志。 2、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意志客体化为表象,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只 是意志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志是盲目的、无理由无根据的,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一种 原始的生命力,即生存意志,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生就是意 志的表象。所以人生始终挣扎于欲求与痛苦中,幸福只是欲望的暂 时停止,幸福根本是不可能的。 4、意志是理性的主人,理性服从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 5、取消意志,进入“自失”状态,或通过艺术审美来暂时摆脱痛 苦。
表象
叔本华认为,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理 性所觉察的一切,我们可以动用一切认识 手段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表象 。
1.世界只有被我感知才存在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 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 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 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 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 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 是人自己”
“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
1819年,30岁,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共印500册,一年半间只卖出140本,十年后做废纸出售。 “一头蠢驴去照镜子,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到天使” “当大脑和书碰撞发出空洞的响声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 “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 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篇说: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 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 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 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 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 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 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也只是一场为了生存而持续不断 的斗争,并且明知最后还是会在这场争斗中失败。 使他们经得起这一艰苦斗争的,虽也是贪生,却也 是怕死。可是死总是站在后台,无可避免,且随时 可能走到前台来。——生命本身就是布满暗礁和漩 涡的海洋,人最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避开这些暗礁 和漩涡,尽管自知即便是历尽艰苦,使出“浑身解 数“而成功的绕过去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接 近那最后的、整个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挽救的船 沉海底,而且是直对着这结果驶去——对着死亡驶 去。这就是那艰苦航程的最后归宿,对他来说,这 归宿比他规避过的所有的暗礁还要凶险。
(与康德不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康德主张自在之物存在着,但是其本质不可知)
4.“凡是存在着的,都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叔本华不否认物质的存在,只是否认物质和世界有独立 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 因为,所谓物质的本质只是人的心灵对物质的规定,如 果换一个主体,所谓物质的本质就会改变。 我们所谓的世界以及事物种种性质就只是对于我们这些 有感官和认识工具的人来说的。比如水对于鱼、垃圾对 于苍蝇。
自在之物引起我们的感觉,形成经验。经验就是我们认识的范围, 即“现象界”或“此岸世界”。感官和经验之外是人的认识能力无 法抵达的领域,即“本体界”或“彼岸世界”,是不可知的。(上 帝、灵魂、本体等都在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 知识是现象的知识,是我们将主体先验的认知形式和范畴用于经验 材料的结果(即人给自然立法或知性将规律给予自然)。世界的秩 序出于理性。主体是认知者也是立法者。
1820年在柏林大学讲课,在和黑格尔的较量中失败。 讲座的名字是《论整个哲学,或者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 精神的学说》,他的教室里从未超过三个人。 以广告回击批评者贝内克
“坚守哲学、赢得认可”
1821年与演员罗琳娜梅顿恋爱,与女邻居打官司,去意大利旅游,1825 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1831年因 霍乱离开柏林。
6.如果没有主体,这世界就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我们可以设想这世界在没有主体的情况下依 然存在,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什么也不是,如 果它是什么,那一定是主体对它的规定,没有主体, 它就没有规定,它就什么也不是。当然,这个假定是 即使在没有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若真没有主体,则 连这个假定也不存在,也就不存在这世界有没有意义 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叔本华说主体是这个世界得以存在 的支柱。
——这里显然继承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2.世界只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
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 体相关连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p26) 作为表象的世界,……它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 面。一个半面是客体, ……另一个半面是主体 它们两者“都同样完备的构成这作为表象的世界;消失了单 另的一个生物,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没有了。因此这两个半 面是不可分的……因为任何一个半面都只能是由于另一个半 面是和对另一个半面而有意义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 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p29)
5.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
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其存在即其 作用(p33)
——物质对我们身体的作用,是我们进行直观的条件; 如果物质不能对我们发生作用,我们就无法认识它。换 句话说,我们所能认识的也就是物质对我们的作用,因 而物质也就只能在这种作用中才能存在,才能被我们认 识。 存在即作用(叔本华)即物质世界只有在作用中才存在, 认识的终极界限是事物的作用。贝克莱讲:“存在即被 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