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主题】克服厌学情绪。
【辅导对象】小学四年级【活动目的】⒈通过小品形式表现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⒉给厌学者开处方,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投影片,各类小品表演道具。
(处方纸、名医荣誉证书等)【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六幅画。
⑴灿烂的笑容,非常高兴;⑵高兴;⑶略带微笑;⑷不笑也不恼;⑸烦恼,一副不高兴的样子;⑹一副苦恼的样子。
这六张脸表明了对学习的六种不同的态度,其中哪一张脸最像你,请在课本的小方格里打上“√”。
二、活动与训练⒈小品表演。
提示: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张的脸?⑴我是多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对新鲜事儿好奇、多问,学习时专心致志,还十分重视独立思考。
我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的,我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属于哪一张脸?⑵我是来来,在学习上我没有姐姐学得活,但对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
当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会很快乐。
学习有困难,有竞争,才有乐趣。
我属于哪一张脸?哪些同学脸上的表情最像我?⑶我是咪咪,我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很有趣,当然我也爱学习。
虽然学习很艰苦,但我能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我属于哪一张脸?哪些同学脸上的表情与我相似,让我们握握手吧!⑷我是发发,我觉得读书没有太大的用处,爸爸没读多少书照样赚大钱的。
因此,我也不必用功,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的。
我属于哪一张脸?哪些同学脸上的表情与我一样,请举手!⑸我是嗦嗦,在学习上家长给我压力很大,他们对分数很看重,每当我的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就会狠狠地打我、骂我。
我害怕测验、考试,我觉得生活很累,对学习一点儿都没有的兴趣。
那些同学在第五张脸上打钩的,也许同我一样苦恼。
⑹我是拉拉,我讨厌学习,从进小学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就很差。
我曾努力过,但最终还是失败。
我对自己一点信心没有,混一天算一天吧!我心情一样的同学真苦恼。
⒉讨论交流:⑴小品中有几种厌学的表现?(如:害怕测验、考试,觉得生活很累,过一天算一天等)⑵小组讨论和交流:前后四位同学成为一个会诊小组,一起给厌学者开处方。
⑶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处方:①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绝不马虎。
③多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④多与同学、老师、父母交流,学点。
好的学习方法。
……三、总结:我们的厌学者想了几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回去可以试试,有没有效果。
请大家记住:需要克服厌学情绪,并付之于实际行动,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要满怀兴趣、充满信心地学习的,就一定能成功!第二次活动:学海沉浮目的:1、疏泄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探讨厌学的成因及其解除办法。
热身活动突围:选取一位同学在中间做突围者,其余同学手挽手、肩并肩围成圈将突围者严密包围。
突围者想办法突出包围圈既为成功。
这项活动开始看起来是突围者困难重重,他往哪儿突击,哪儿就会集体增加凝聚力、牢固性,很难突破。
但对于愿意接受挑战的突围者,他会仔细观察包围圈的薄弱环节,想出各种办法突击,经过突击与围堵的反复较量,一段时间后,突围者往往会成功。
但也可能突围者在反复失败后选择放弃,组织者要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就会有组员愿意做突围者继续这项活动,最终肯定会有突围成功者,这样更能给大家以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只要肯努力、动脑筋、不放弃,困难和阻力就一定会解除的。
主题讨论与交流1、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播放优美轻柔的放松音乐,辅导教师指导组员通过身体放松训练渐渐进入意识狭窄的状态,然后引导组员回忆自己小时候刚刚上学时的情景。
2、指导语(仅供参考):幼儿时期的你天天都在盼着自己长大、上学、读书,当你终于等到上小学的第一天的到来,你兴奋地背上小书包,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学校报到,当你来到了自己被分到的班级的教室,你快活地挣脱爸爸、妈妈的手,小鸟似的飞跑进教室,加入了一群小鸟似地叽叽喳喳的小同学当中。
从那时起,你便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学生,还拥有的一群朝夕相处的小伙伴。
几年来的学校生活,你一定有不少美好的回忆,请你回想一件令你难忘的、高兴的事。
以上回忆过程之后,大家交流分享。
引发组员对学校生活的愉快体验。
3、2、谈目前厌学心态的成因自画像:用五至十个词或句子描述自己的不良学习状态,回忆每种状态出现的最初时间以及当时发生的有关事件。
以上内容都简要地写在纸上,以便交流。
交流上述内容。
本次交流过程要充分营造真诚、尊重、理解、接纳的团体氛围,保证每位组员痛快淋漓的倾诉心声、反思问题、疏泄情绪。
本次活动对整个团体辅导过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搞不清问题的成因就无法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寻2、探讨厌学的成因及其解除办法。
热身活动突围:选取一位同学在中间做突围者,其余同学手挽手、肩并肩围成圈将突围者严密包围。
突围者想办法突出包围圈既为成功。
这项活动开始看起来是突围者困难重重,他往哪儿突击,哪儿就会集体增加凝聚力、牢固性,很难突破。
但对于愿意接受挑战的突围者,他会仔细观察包围圈的薄弱环节,想出各种办法突击,经过突击与围堵的反复较量,一段时间后,突围者往往会成功。
但也可能突围者在反复失败后选择放弃,组织者要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就会有组员愿意做突围者继续这项活动,最终肯定会有突围成功者,这样更能给大家以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只要肯努力、动脑筋、不放弃,困难和阻力就一定会解除的。
主题讨论与交流1、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播放优美轻柔的放松音乐,辅导教师指导组员通过身体放松训练渐渐进入意识狭窄的状态,然后引导组员回忆自己小时候刚刚上学时的情景。
指导语(仅供参考):幼儿时期的你天天都在盼着自己长大、上学、读书,当你终于等到上小学的第一天的到来,你兴奋地背上小书包,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学校报到,当你来到了自己被分到的班级的教室,你快活地挣脱爸爸、妈妈的手,小鸟似的飞跑进教室,加入了一群小鸟似地叽叽喳喳的小同学当中。
从那时起,你便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学生,还拥有的一群朝夕相处的小伙伴。
几年来的学校生活,你一定有不少美好的回忆,请你回想一件令你难忘的、高兴的事。
以上回忆过程之后,大家交流分享。
引发组员对学校生活的愉快体验。
2、谈目前厌学心态的成因自画像:用五至十个词或句子描述自己的不良学习状态,回忆每种状态出现的最初时间以及当时发生的有关事件。
以上内容都简要地写在纸上,以便交流。
交流上述内容。
本次交流过程要充分营造真诚、尊重、理解、接纳的团体氛围,保证每位组员痛快淋漓的倾诉心声、反思问题、疏泄情绪。
本次活动对整个团体辅导过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搞不清问题的成因就无法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办法。
所以辅导老师要组织全体组员耐心倾听、真情共鸣,本次活动很可能原定时间不够,必要时可延长交流时间。
收集每位组员写的“自画像”内容,并对每位组员的发言要有简单的记录,以备第三次活动时将问题进行归类探讨。
课后作业:就每一种厌学成因向师长、同学、朋友及其它能够与之讨论的人,尽可能多地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第三次活动:柳暗花明目的:1、分析归纳厌学问题的原因。
2、分类探讨解决厌学问题的途径。
热身活动解开千千结:所有组员围圈而立,手拉手,记住自己左边和右边分别所拉着的人是谁。
然后所有组员松开手,在圈内随意走动,一分钟后,辅导老师叫停,组员立即停止走动,在现有相对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再与刚才所拉的右边和左边的人拉起手来(每个人的右手拉刚才右边的人的左手,左手拉刚才左边的人的右手),这时就会看到大家的胳膊多重交叉,仿佛交织成了一张打了多个“结”的网。
然后要求大家在不断开所拉手的情况下将所有的“结”解开,恢复到最初手拉手围成圈的状态,并且左右相邻的人不变。
这个活动会给组员带了惊喜和震撼。
也预示着每个人的“心结”会打开,进而引出今天的活动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主题讨论与分享将第二次活动时收集到的问题归纳分类,分别写在几张纸上,请所有组员结合上次活动的课后作业采访到的方法,谈自己所能想到的对每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个过程采用脑力激荡法:1、量先于质:不必顾虑每一种办法的好与坏,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全都记下来。
2、尊重每一位组员的发言。
3、对所有发言不评价。
方法搜集完后,开始讨论每一种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具体操作步骤,每位组员就自己的问题选择自己认为喜欢并可行的方法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实施。
这一讨论过程要有书面记录,以备日后反思、调整所用。
每个人所选择的方法要在小组内交流,既启发大家,又有向大家宣布后产生“说了就要做”的动力作用。
角色扮演:如果发现有的组员的厌学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可让他具体描述他与这些人的矛盾冲突,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以增加他对双方矛盾的清楚认识,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课后作业:用两周的时间实践小组讨论中每个人所选择的解决厌学问题的新方法。
并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变化记录。
第四次活动:曲径通幽目的:分享收获,调整不足。
热身活动闯关:与突围活动相类似,但这次突围者变成闯关者,从小组成员背对背、面向外所围成的圈外向圈里闯。
这项活动同样开始看起来困难重重,但经过突击与围堵的反复较量,一段时间后,闯关者同样会成功。
最终给大家以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只要肯努力、动脑筋、不放弃,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主题讨论与分享每位组员依次交流两周来解决厌学情绪的方法实施情况,体验和认识,有哪些收获和不足,讨论改进措施,将讨论结果作书面整理,在小组内向大家宣读,再用两周的时间实施、体验心理辅导设计课厌学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表现为多种多样,但对于老师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学生的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
厌学情绪的表现有上课不专心、无故缺席、顶撞老师等。
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一、挖掘厌学情绪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厌学嘛,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应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回答似乎很正确,但对学习不感兴趣并不是厌学的根源。
因为,对未知的东西感兴趣,是人类的天性。
而没有成就感,才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学生如果辛辛苦苦读了一天书,回家后,脑袋瓜一摸:今天学了什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第二天回家,又脑袋瓜一摸,同样如此。
第三天,第四天......情况并没有什么两样。
甚至压根儿脑袋瓜都没摸过,因为他没有这个习惯。
长此以往,他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如果每位老师,每堂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每天回家后,学生都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如数家珍的回忆起来,甚至还能拿来考考自己的父母。
这样,他就会每天生活在成就感当中,这种成就感也是他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感兴趣。
这样,孩子就进入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厌学情绪也会因此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