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数的性质》导入有感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
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
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
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三)心得体会
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两个案例,我不禁对此进行了对比,体会如下: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
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
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总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
就像是人们常说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所以如何很好地导入一节课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