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

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

形似人,语亦似人。

遥见分明,近则藏隐。

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

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

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

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

有死者,亦哭泣殡葬。

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

山有石墨可书。

”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

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

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

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

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

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

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

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壶底一空厓就归;市上唔当山里静,明月当头好唱歌。

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

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现在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

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哎呀哩唔晓得厓哪当来,树当房子石做枕。

一觉歇着忘时日,冬无春来千百年。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

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

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

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

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

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

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

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

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特色形式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山歌艺术节[2]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句型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

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

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

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

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

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演唱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

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

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

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

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

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手法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

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传承号角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兴国山歌》影视拍摄[3]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