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德州期中7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2.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A.现代化邮政的建成
B.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
C.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D.互联网兴起
3.(2012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

……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

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

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 )
A.创办报刊
B.广播宣传
C.放映电影
D.演讲集会
5.(2011年12月襄阳调研31题)《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6.1877年福建巡抚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最早的电报线架设于( ) A.江苏 B.上海 C.台湾 D.福建
7.右图是《取缔编结发辫告示》,依据图片中的信息,与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
9.“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这种说法通过什么途径变成了现实
A.宇宙载人飞船
B.天文探测仪
C.电影
D.互联网10.(2012年4月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调研)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1.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A.北京B.台湾C.山东D.新疆
12.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汀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13.(南京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近代以来,外来饮食文化的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由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
A.甘蔗、水稻
B.葡萄、马铃薯
C.烟叶、甘蔗
D.马铃薯、玉米
1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若去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

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报纸,即报状。

报,古义是发布公告;状,古义为官方发布的文书。

报状,也称做“邸报”、“邸钞”、“状报”、“进奏院状报”等。

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版)》材料二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

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

……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家,其中中文6家、外文11家。

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

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材料三虽然,从文化上之全体以观,外报在我国,关于科学上之贡献,当然为吾人所承认;惜以传教为主要目的,是去一偶像而又主一偶像也。

且流弊所及,一部分乃养成许多‘Boy’式之人材,舍本逐末,为彼辈之走狗,得不偿失,无过于此。

若就近日之外报言之,几一致为其国家出力,鼓吹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关于外交问题,往往推波助澜,为害于我国实大。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四
(1)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邸报与近代报纸的基本区别。

(2)围绕“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这件事,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各种评价,你赞同材料三的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

3.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信息技术电报业发展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
史实所有选项基本符合事实。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4.B
解析: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

1926年,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

这时,康有为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5.D
解析:考察对近代风俗的变化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就是放足,而联系课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

6.C
解析:我国最早的电报架设于台湾。

7.C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由此结束了结辫陋习。

8.A 9.D 10.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不属于中西合璧的新生事物。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旗袍就是中同传统服装与近代两方新服饰的中西结合;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物的欢迎;在近代通商口岸上海出现了西式小洋楼;而京剧属于“国粹”艺术,不是中西交融的产物。

11.B 12.A 1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归纳形成结论的能力。

从表中上海和重庆出现西方产品的时间可以直接得出①的结论;从在中国出现的西方技术门类看主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而西方的生产技术则未能反映出传入中国,故③正确,②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④错。

正确答案是A。

14.D
解析:原产美洲、由印第安人培育的四种植物分别是:可可、马铃薯、玉米和烟草。

15.D
解析:“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不正确。

上海电视台是1958年10月建成的。

二、非选择题
16.(1)区别:前者是手写报纸,形式简陋;以官办为主,主要报道宫廷动态;传播范围及社会影响非常有限。

后者以印刷为主,政府和私人均可创办;有专门的采写业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娱乐、科学文化等领域,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传播范围非常广泛,民众成为主要阅读群体,有广泛的社会性;具备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舆论监督、传播知识等基本功能,甚至成为宣传政治思想的主要途径,社会影响深远。

(2)答案一:基本赞同。

外报的创办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播,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传教士办报纸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利用报纸对中国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服务本国政府,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作者能做到一分为二看问题,强调弊大于利,符合实际情形。

答案二:不赞同。

虽然传教士办报纸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但是,作为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报纸在宣扬宗教的同时也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使报刊不仅成为宣传维新革命思想、开通民智的重要媒介,而且满足了普通民众消遣娱乐的需要。

外报在近代中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