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三历史专题1 专题综合训练

最新高三历史专题1 专题综合训练

专题综合训练1.[课标全国Ⅱ2018·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课标全国I 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3.[课标全国Ⅱ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课标全国Ⅲ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5.[课标全国Ⅲ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翻的区域日益扩大7.[课标全国I 2015·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饲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

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8.[课标全国Ⅱ2017·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9.[课标全国Ⅱ2016·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1.[课标全国Ⅱ2018·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风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2.[课标全国I 2018·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13.[课标全国I 2016·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4.[课标全国Ⅲ2017·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15.[课标全国Ⅲ2018·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6.[天津2018·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7.[课标全国I 2015·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8.[课标全国I 2016·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鳃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9.[课标全国Ⅱ2017·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0.[北京2018.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专题综合训练1.A【解析】本题考查商汤灭夏与古代思想文化。

题干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因而得到诸侯的拥护。

《史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仁德之心对其推翻夏朝统治的重要作用,所以A项正确;当时中国已经步八农业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而非捕猎,B项错误;题干重在体现商汤的仁德之心,并非环境保护思想,C项错误;保护鸟兽不等于资源争夺,同时根据所学,夏朝末年,夏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反抗,最终导致夏朝灭亡,排除D项。

【关键点拨】注意抓住题干设问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即司马迁记载这一史事的目的。

古代中国史官编著史籍时,坚持“以史为鉴”的原则。

商汤作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君主之一,《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的仁德之心对其灭夏的重要作用,倡导后世君主践行仁德。

2.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题干中所提及的诸侯国均位于王畿以外,通过分封,有效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影响,且诸侯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的义务,这样有利于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 项;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周王室并没有直接控制地方,排除C项;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主要是通过宗法制来保障的,排除D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关系。

题干中的“周礼”“雅言”是指周代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

周部落起源并发展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周都城镐京也位于今天陕西西安,因此,“雅言”应该最早起源于陕西,故C项正确。

4.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对青铜器铭文的影响。

材料叙述了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再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尤其是家族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钟鼎文(全文),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而非破坏,排除C项;青铜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功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

由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稳固和加强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排除A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汉初官吏对秦朝典章制度的了解程度,排除D项。

6.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影响。

结合表格信息与西汉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等相关内容可知,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逐渐强化了中央集权。

A项错在“渐趋激化”,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汉代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强化了中央集权,诸侯王国已经无法对中央构成实质性威胁,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较为稳定,这有利于西汉集中精力解决匈奴进犯等边患问题,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被越分越小,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专制皇权。

一定要注意抓住“背景”二字。

根据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可知外戚也可能为相,故排除A项;“家天下”应是重用刘姓族人而不是外戚,故排除B项;D项所述发生在西汉初期,不适用于材料中的两汉时期,故排除;外戚能够干政的重要前提就是母族的亲属关系逐渐受到皇帝重视,被用来加强皇权,打击异己势力,故应选C项。

8.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史书的修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以后朝廷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且有时皇帝、宰相亲自参与修史,这充分反映了史书修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朝廷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带有很多主观因素,未必能够真实记载历史,评价历史与解释历史难免带有为尊者讳的弊端,公正性与客观性大打折扣,故A、B、D三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由材料“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可知科举制的选拔范围更广,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因此“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有利于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及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中“最优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科举选官主要依据学识才能,难以判断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制实行自由投考,世家优秀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C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