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讲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是针对我国来讲。

既然要讲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那么就要弄清楚这个现实是什么?当前我国最大的现实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围绕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初步建成小康社会。

然而,在巨大的发展成就面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十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巨大的环境污染,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挑战,因此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劳动报价值理论对于我国的这一现实有什么意义呢?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价值论所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与规则为商品生产与经营制定了行为准则。

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产品的私人劳动性,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生产者努力去改进技术,逐渐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根源,这使社会经济自然地发展成为一种商品经济。

如果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就必须依靠市场。

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建设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以及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严格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从根本上说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必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所占的比重。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而超额价值则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产利润,必然要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超额的价值。

所以,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会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效用。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

可以说,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

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劳动价值论是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收人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劳动价值论不是形成收人分配制度的直接依据。

因此,必须把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予以区别,把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予以区别。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尽管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它们在劳动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能直接形成新的价值。

因此,在建立一定的收人分配制度时,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不仅应当通过劳动的付出来获得必要的产品,而且还应当名正言顺地参与其他产品利润的分配。

同时,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发挥了作用,劳动创造了价值,但离开了其它生产要素,劳动创造价值就没有可能。

所以在收入分配中,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同时也要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否则,谁可能持久地提供生产要素呢?。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与价值的形成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早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的范畴,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按劳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所公认的分配原则,因此,在中国目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把两种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与调整分配政策的重心应当始终放在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上,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劳动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亲身体会到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四.劳动价值理论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由“劳动”展开的历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区分了死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不同阶段的含义,凸显了对活劳动的格外关注。

关注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的承认。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就是在充分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的劳动的作用。

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社会及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得很深的“价值”从与其相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剥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社会更替的必然规律,是坚信共产主义的理论源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人手,总结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也永远不可能过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