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期末复习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期末复习题

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期末复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还包括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C.“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2.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古巴导弹危机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3.1970年5月,某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响彻宇宙的中国乐曲使人觉醒,这种(美苏)两头政治局面几乎已经过时了。

”此评论折射出A.中国开始跨入核大国行列B.美苏两国已无力遏制中国C.中国拥有洲际核打击能力D.中国开始致力于国防科技4.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C.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5.1957年,苏联同意全面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但据老同志回忆,苏联部分专家在关键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心细如发,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的问题历来沉默是金,而且每当有甲种分离膜脱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

这从侧面反映出A.中苏关系改善推动合作B.“一五”计划为核弹研制奠定技术基础C.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D.苏联专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强6.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一20、歼一10C红旗一22等六款新型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B.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C.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7.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据此,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是()A.增强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军事力量上超越美苏D.打开外交僵局8.《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

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9.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

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A.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C.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10.“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果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11.“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

”这一评论是指( )A.“神舟五号”顺利返航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银河-Ⅰ号”计算机成功研制1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D.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13.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

1987年以来,中国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

这表明A.我国航天技术世界领先B.传统农业日渐衰落C.航天技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D.我国已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14.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5.神舟十一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9日凌晨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合体后,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二号,开展为期30天的空间科学实验。

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B.中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C.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D.航天技术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二、材料分析题16.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

梦想中的未来,是我们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所以,它有无穷的可能性,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阅读文字与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一:古代人的飞天梦航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数百年间这个梦想一直停靠在无数人的心里无法实施。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为纪念万户,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众人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将万户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梦想二:“两弹一星”强国梦新中国成立之初,曾频频受到来自美国挥舞核大棒的威胁。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梦想三:“禾下乘凉梦”袁隆平这位世界级科学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梦,他是这样描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太阳有那么晒,坐在那个稻穗下遮阴乘凉。

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做‘禾下乘凉梦’。

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1)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2)中国“两弹一星”的强国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最终实现了吗?(3)袁隆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哪些成就?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参考答案】1.C2.D3.C4.D5.C6.A7.A8.B9.D10.C11.A12.D13.C14.A15.C16.(1)标志: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成果:①1999年4次无人飞行成功;②2003年载人飞行成功;③2005年“神舟6号”实验成功。

④2008年“神舟7号”实验成功。

(2)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但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②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③苏联、美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进行垄断;④中国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结果:最终实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70年卫星发射成功。

(3)成就: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比常规水稻增产20%。

影响: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7.(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