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通过浅析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来谈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性质中国社会影响
五四运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杭州、开封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
后来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
最后“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则是以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开始的标志,比五四运动早四年。
除时间上的差异外,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
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
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
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
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
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
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
了中国文学时代的新局面,同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中都起到
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为中国社会的发
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4、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界的繁荣。
在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旧思潮之激战”,就是延续和发展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或“旧学”与“新学”之争,它以新派高歌猛进、旧派一败涂地的战绩在近代思想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经
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学术界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力图批判地继承优
秀文化遗产,从而也促进了国学研究的繁荣,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小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掀翻了封建
伦理道德、陈腐观念的统治;它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为各种各样的外国的哲学、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同时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
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但是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有一种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那就是激进
主义。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范围展开之时,运动领袖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激进的
主张,例如,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吴稚晖主张要把线装书都跑到茅厕去,鲁迅也把
中国历史文化比喻成连续不断的人肉宴席,等等。
这些激进主义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确进行了一些打击,对于新思想的建立起到了一些效果。
同时它
也对现在的国民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由于这个运动是在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条
件进行充分的理沦研究,往往用形式主义的方法看问题,认为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
是绝对的坏,缺乏批判和分析的眼光。
他们过分看重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而对其积
极方面估计不足,客观上带来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解放了思想以后,各种各样的思想就都可以进来了,从无政府主义到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等在中国都有代表人物,都在那争鸣过,它造成了一个可以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时候学校也开始有新学堂,也教了一些新的课程,有了一些新思想,要男女平等,要女的也能够去上学,能够婚姻自主等等,人们开始有独立的思想。
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激进派,这些激进派后来接受了十月革命的暴力运动,他们有的主张强制性的思想改造,有的从事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其中蒋介石在1924年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只有两种斗争,一种是民族斗争,一种是阶级斗争。
”被压迫民族一定要起来斗争,求独立,这是人类的天性。
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一定要反抗资本阶级,不仅不再做资本阶级的奴隶,而且还要根本摧毁资本阶级不劳而食的社会基础。
这两种斗争,最终事实上都要通过武装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的革命,要在阶级斗争之中,来求民族独立;在民族独立之中,来求革命成功。
”共产党的毛泽东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口号,并经过全体革命人员的努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了科学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