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劳动市场

第3章 劳动市场

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劳动力市场货币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政府)第3章劳动力市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毛泽东解决全社会范围的大规模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初衷。

就业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最关注的统计指标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不存在失业问题,失业这个名词已经消失。

社会上的失业被内化成了企业内部的潜在失业。

这种潜在失业造成的浪费和其他因素一起,最终推动了体制改革。

作为体制改革的副产品,失业卷土重来。

2007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的失业率超过10%。

3.1劳动市场假设: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对每一个企业来说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格都是由市场给定的。

其他投入品的数量是不变的。

企业需要雇用多少劳动力呢?给定技术和资本存量,为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劳动的边际产品MPL 等于真实工资的劳动投入水平:wL L pF L−)(max MPL(L MPL(L D ,...)=w/p,...)=w/p(3.1)式中p 为产品价格,w 为名义工资。

从这一方程解出劳动需求L D ,告诉我们给定产品价格,对应于每一个真实工资,企业愿意雇用多少劳动。

--对企业行为的这一描述表示了劳动市场的需求。

经过对各企业劳动需求的加总,劳动需求在真实工资与劳动数量的坐标系中,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图3-1)。

图3-1劳动市场w/pL劳动市场的供给假定国家之间不能进行劳动力贸易,劳动的供给就取决于国内家庭的劳动-闲暇决策,劳动供给一般来说是真实工资的上升函数,它表示真实工资越高,现有工人愿意工作更长时间,更多的非劳动力愿意加入劳动力。

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个人选择不再继续增加工作时间,社会上所有适龄人口都已成为劳动力,这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变成垂直的,工资的上升不能再使劳动力供给增加。

如果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人们选择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劳动供给曲线还可能向左上方弯曲。

经过对所有工人劳动供给的加总,劳动供给曲线如图3-1中虚线所示。

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先向上倾斜后变为垂直。

为简化,曼昆取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

劳动供给是真实工资的函数。

劳动供给函数可以写成=L(w/p)(3.2)L L S=L(w/p)当劳动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时,劳动市场出清。

失业就是在劳动市场没有出清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发生的。

3.2失业流量一国或一地区的就业量存在一个上限。

因为,•一国或一地区可以参加劳动的人口总量在某一时刻是一定的;•由于残疾、社会观念、法律等种种原因,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就业;•给定工资,能够工作的人不一定愿意工作。

整个人口可以分为两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又可以分成三部分,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非劳动力是不愿寻找工作的人。

就业者和失业者统称劳动力(labor force)。

劳动力是处于就业年龄并愿意工作的人。

劳动力和非劳动力统称劳动年龄人口。

用P 表示劳动年龄人口,L表示劳动力,NL表示非劳动力,那么P=L+NL。

劳动力参与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是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的百分比,等于L/P,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的比例。

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的百分比。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衡量失业的主要指标。

用L表示劳动力,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那么L=E+U,失业率=U/L。

人口的各部分之间是不断流动的。

如果把失业人口看成一个蓄水池,每一段时间有很多人流入和流出失业蓄水池,这些流入和流出使留在失业蓄水池中的人数发生变化。

失业人数的增加是由于失业、下岗、刚从学校毕业新进入劳动市场找工作的人,以及原来不想找工作现在想找工作的人。

流出失业蓄水池的主要原因是找到工作。

图3.2(曼昆6-2)稳定状态:找到工作的人数等于失去工作的人数fU=sE离职率s是离职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率,就职率f是就职者占失业人数的比率。

找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fU=s(L-U)两边除以L)1(L U s L Uf −=解出U/Lsff s sL U+=+=11稳定状态的失业率等于离职率除以离职率与就职率之和。

离职率越高,就职率越低,失业率越高。

如果想降低失业率,就应该降低离职率提高就职率。

3.3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在正常的情况下,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工人的技能与工作岗位的需要匹配)需要一段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因寻找工作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摩擦性失业与充分就业是并存的。

摩擦性失业大部分是自愿的,通常是由于工人的个人特性不适合工作的特性(包括雇主的口味)。

刺激总需求的政策不能减少这种失业,减少这种失业的途径是对求职者和雇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结构经常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被称为结构性变动或部门转移(sectoral shift)。

部门转移是摩擦性失业的一个原因。

培训、公平对待所有劳动者的政策和对流动的鼓励政策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不存在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的正常情况下,即真实GDP恰好等于其潜在值的情况下,失业率并不为零。

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是稳定状态的失业率,是经济在长期趋近的失业率。

参看曼昆图6-1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1)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即劳动市场是否完善。

(2)劳动力的人口构成。

(3)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4)社会保障体制的状况。

政府的政策对自然失业率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些政策降低了失业率。

政府向公众传播工作空缺的信息,通过培训使工人学会新的技术从夕阳产业转移到朝阳产业,可以降低自然失业率。

另一些政策提高了自然失业率,例如失业保障。

失业保障一般使工人在失业之后可以得到相当于以前工资一部分的失业津贴,这减轻了工人寻找新工作的压力,增加了寻找工作的时间,提高了自然失业率。

当然,失业保障对失业工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作用基本上是正面的。

3.4工资刚性与结构性失业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真实工资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均衡,我们把这称为劳动市场的出清。

但是在现实中,工资在短期并不总是有伸缩rigidity)::工资不能调性的。

工资的刚性(wage rigidity)整到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水平。

这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工资刚性与工作配额的匹配引起的失业。

图3.3(曼昆6-3)图3.3显示了工资刚性造成的劳动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失业。

在刚性的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大于求,企业必须把稀缺的工作职位分配给众多的求职者。

一些人失业是因为工资太高。

严格地说,一些人失业是由于另一些人工资太高。

那么企业为什么不降低工资呢?结构性失业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最低工资法在很多国家,政府出于维护工人利益的愿望,规定法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最低工资使工资较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不低于一定水平,但对企业来说劳动成本提高了,企业就会减少工人-最低工资使企业的劳动需求减少了。

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失业的影响最大。

最低工资引起了经久不息的政治争论。

最低工资的支持者认为最低工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

反对者则认为,规定最低工资不是帮助低收入工人的最好的方法。

工会工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一大垄断力量。

工会对工资的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美国有16%的工人属于工会,欧洲一些国家的这一比例达30-40%,北欧一些国家高达70-80%。

工会会员的工资是由工会与企业之间集体谈判决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

工会与企业的协议还可能影响没有参加工会的工人的工资。

工会以及工会与企业的谈判造成工人中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

被企业雇用的工人(局内人,insiders)希望保持高工资。

失业者(局外人,outsiders)希望企业多雇用一些工人,即使这样会降低工资。

失业者实际上承担了高工资的代价。

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efficiency-wage theories)认为,企业使真实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

由于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即使劳动供给过剩,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否则就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各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

一种版本:工资影响工人的健康。

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使工人吃得起有营养的食物,身强力壮的工人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一版本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工资减少了劳动力的更替。

高工作增加了工人留在企业的激励。

第三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取决于工资。

如果工资较低,企业素质较高的雇员就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过去。

这是一种逆向选择。

企业支付较高的工资,可以减少这种逆向选择,保持劳动力的高素质。

第四种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

企业监督雇员的努力程度是成本高昂的,完全的监督是不可能的。

工人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或偷懒,后者冒被抓住解雇的风险。

这种可能性被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监督不完全情况下产生欺骗行为的可能性。

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工人一旦被解雇受到的损失越大,这样就可以激励雇员不偷懒。

效率工资最著名的例子是福特的高工资。

1914年5美元日工资。

Ford int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moving assembly line in1913,which reduced chassis assembly time from12½hours in October to2 hours40minutes(and ultimately1hour33 minutes),and boosted annual output to202,667units that year.Sales in1914reached308,162, and501,462in1915;by1920,production would exceed one million a year.These innovations were hard on employees,and turnover of workers was very high.Turnover meant delays and extra costs of training.In January1914,Ford solved the employee turnover problem by doubling pay to$5a day, cutting shifts from nine hours to an eight hou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