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最新培训课件
从我区目前累计报告的本地、外地艾滋 病流行病学特点大致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1、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2、发病 年轻化(男男性行为者居多);3、艾滋 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发病有从高危人 群转向一般人群的趋势。4、近年发病 60岁以上和30岁以下呈上升趋势。
结合陕西省实例
提醒各位朋友们注意!!!
中国艾滋病 疫情流行现状
遍布全国各地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围的变化
1985 年 1995 年
1989 年
1998 年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 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 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 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 病相关死亡约2.6万人。艾滋病疫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呈现3个特点: 1、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上升幅度有所减缓。 2、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3、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 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 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近年来,中国各地、各部门在政策组织保障、经费投入、宣传教育、 监测检测、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关怀救助、动员社会力 量、国际合作和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 头基本得到遏制,病死率显著降低,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七大挑战)
艾滋病防治面临七大挑战
1、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2、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者率高 3、预防干预方式特殊 4、部分地区疫情严重—— 累计报告感染者/病人2万人以上6个省份: 云南、 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占全国的79% 累计报告病人超过3,000人的8个省份: 河南、云南、广西、广东、新疆、安徽、四川和湖北,占全国的80%。 2009年新报告HIV/AIDS超过3000人以上6个省份: 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新疆、河南,占全国的74%。 5、流动人口的防控工作难度大 6、科学技术手段有待突破—— 疫苗 新发感染的早期诊断 一线药物耐药和毒副作用 儿童和二线药物依赖进口 7、影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因素
性接触传播
• 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的方式在同 性或异性之间传播; • 经性接触传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 传播途径,大约全球70%~ 80%感染 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艾滋病。
女同性恋
感 染 艾 滋 病 的 风 险 大 大 增 加
异性多性伴
男同性恋
同性恋情侣北京前门大街拍婚纱照
19
母婴传播
人群分布特点
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占67.2%; 女性感染者的比例近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 但50岁以上年龄组感染报告数增加明显年明显增加。 最近3年,在学生中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呈逐 年上升趋势。其中,20—40岁年龄组学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
案例三:一念之差终生悔!
• 某男,40岁,某单位职工。长期与妻子不 和。一次出差,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 火车站的一个公厕内,有一个帅气的男士 凑到他面前……长期性饥渴的他经不住诱 惑,在公厕内发生了同性性行为。半年后 因交通事故入院,经医生诊断他感染了艾 滋病病毒。
案例四:一失足成千古恨
• 某男,28岁,博士。妻子怀孕4个月,毕 业近一年的他刚刚收到一家不错的公司 的聘书,可谓喜事连连。可是,近期的 一次体检诊断出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这个结果就像晴天霹雳,无论亲友医生 如果劝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轻生,撇 下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生前他回忆, 毕业前夕,经不住同宿舍一位男同学的 纠缠,发生过高危性行为。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报告 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 人约43.68万例。2013年新报告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9.01万例。性传播 已占新报告病例的90%以上,艾滋 病病毒的传播在年轻人中间也呈快 速上升的趋势。
流行的三个阶段—时间特点
第一阶段:传入期(85—88年)7个省
第二阶段:扩散期(89—93年)21省
者比例,从20.3%上升到39.8 %;同性传播所占比例从8 %上升为36.9 %;异性传播比例从4 %上升到10.9%。疫 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中国艾滋病流行概括
1、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每年的报告人数增加幅度与2004年之 前相比有所减缓;吸毒、暗娼哨点HIV抗体
阳性率有逐年增加的速度比较缓慢;MSM人 群哨点HIV抗体阳性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 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 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 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 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 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 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 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 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 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 防的。
• 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在妊娠期 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将 艾滋病传染给下一代。 • 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母亲传 给下一代的几率是15%-50%。 • 在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感染 几率最低可降到2%以下。
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 在人类共同的努力下,艾滋病 已不再是当年人们眼中的世纪 绝症、超级癌症。 • 虽然艾滋病仍然无法根治,但 通过高效抗病毒药物治疗(鸡 尾酒疗法)后,可以非常有效 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生命, 长期存活。 • 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 抗病毒治疗免费。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却是可以预防的, 注意以下事项,就可以把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减少到最低。
(1)不发生婚外性行为;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 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 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每分钟有 9人新感染艾滋病, 每天约有1.5万人感染 !
每分钟有 6人死于艾滋病, 每天约有 8000人因为 艾滋病离开人世!
约6300人是15和15岁以上的成年人: - 其中几乎50%是妇女 - 约一半是15–24 岁的年轻人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 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 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 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 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
国家主席胡锦 涛到北京佑安 医院看望了艾 滋病患者,慰 问医务人员和 志愿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北京地坛医院考察艾滋 病防治工作。这是胡锦涛同正在向医务人员咨询情况的两位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亲切握手、交谈。
尤以青年学生居多,平均每20个艾滋病
患者中,1个是学生。
秦都区艾滋病疫情现状
2012年后我区呈快速上升状态,2012年 底之前全区按现住址累计报告58例;2013 年当年累计报告29例,2014年累计报告36 例。截止2014年末按现住址累计管理 HIV/AIDS (HIV病例为病毒感染者;AIDS病 例指艾滋病病人) 病例共100例,其中接 受抗病毒治疗68人,未治32人。累计报告 数及治疗管理数均居全市第一,管理病人 占全市30%左右。
• 某男,47岁,教师。因家庭琐事和妻子吵架, 心中不快到南方某城市散心。一天在公园中 看到几个有老有小的男人在一起喜笑颜开, 他凑过去,听到了之前从没有听过的事情, 很新奇,最后经不住诱惑,就和他们一起玩 起了性交游戏。后来,他生病了,经医生诊 断是艾滋病。随后,其妻子经检测也感染了 艾滋病病毒。
2、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报告病例中同性和异性传播的百
分构成呈现上升趋势。
3、导致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 广泛存在
• 25%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 • 约40%的暗娼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 • 68%的男男性行为者近6个月与多个同性 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只有42%。
全国艾滋病疫情特点
• 全国艾滋病疫情上升趋势明显,上升幅度减 缓 • 艾滋病病人数增多 • 艾滋病流行呈聚集性分布 • HIV/AIDS主要分布在农村 • 经性接触和注射吸毒感染人数仍不断增加
陕西省艾滋病疫情现状
陕西省艾滋病疫情
• 截止2013年12月31日,陕西省累计报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552例, 存活数在全国排第20位。2013年新报告病 例1350例,性传播占92%以上,经男男 同性性接触感染的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由 2007年的4.1%上升到2013年的41.4%,
▼我们需要知道的知识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侵入人体,未出现临床症状。
2、艾滋病病人——出现临床症状(长期低热、体重下降、 慢性腹泻、咳嗽,严重肺结核、艾滋病卡波济瘤等 。 3、传染性——自始自终。 4、潜伏期——病毒侵入到出现临床症状前(8—10年)。 5、窗口期——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到产生抗体,并能检出病 毒抗体之前的这段时期,称窗口期(4—8周)。 6、艾滋病——可预防,但目前无法治愈,也无疫苗。
艾滋病早期症状
皮疹
艾滋病中期症状
Kaposi’s 肉瘤
Kaposi’s 肉瘤
Kaposi’s 肉瘤
颈部淋巴瘤
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全身消耗
血液传播1
1 主要是通过输入被 艾滋病污染的血液及 血液制品传播;
血液传播2
共用注射器吸毒
注射
纹身
穿耳
血液传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