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德教育的内容

四德教育的内容

四德教育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四德”建设提到事关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

必须以个人品德修养为基础。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个道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外延由大到小,内涵由浅到深,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

在四德建设中,人的能动性及个人品德建设是事关重要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文化体系的进程,个人的修养特别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是树立四德意识、规范言行举止、建设和谐家庭、模范地做好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可以说,个人品德修养犹如石投水中引起环形水波一样,是四德建设的波源和基点。

实际上,这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自觉地以自身品德修养为起点,首先向内作工夫。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为一种系列关系,个人品德是系列之始,亦即个人品德、修养、构建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性,个人品德修养是社会公德的扩大,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个人品质的外化与扩大。

不仅如此,在道德建设与人的关系中,人还是道德的体现者,只有个人具备优良品德修养才能由己及人,才能由己及家庭、集体和社会。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谐文化中道德建设也是如此。

从公务员队伍来说,加强公务员个人品德修养就是旨在通过修养个人品德,使我们的公务员既是一名称职的人民公仆,又是一名受到公民学习、模仿、关注的对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尤其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必须培养践行四德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有建设四德、实践四德的愿望,还要具备践行四德的能力。

为此,必须培养公民践行四德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公民具有自觉践行四德的社会责任感。

为此,一定要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社会加强对公民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和信心。

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汲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要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言行,必须学习;要成为道德楷模,更要不断地学习;要坚持向历史和现实学习,向人民和实践学习,不断升华、超越自我,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实践到老,使学习与实践相互激荡、相互提升,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践行四德的素质和能力。

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规范。

2.男女平等。

坚持男女平等的美德,是指既要反对“大男子主义”,也不赞同“夫人专政”或“妻管严”。

3.夫妻和睦。

平等对待,相敬如宾,是夫妻和睦的关键,也是建立美满幸福家庭生活的关键。

4.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国传统道德中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我们提倡婚丧嫁娶要从简,并不是淡漠人情、违背道德良心,而是弘扬淳朴、善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

5.邻里团结。

搞好邻里团结重要的是互相尊重。

邻里之间应该以礼相待,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此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主要规范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职业道德主要规范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1.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

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

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爱岗与敬业精神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一切基本规范的基础。

2.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

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

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吹拍奉迎,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

“诚实”是真实不欺,“守信”也是真实不欺。

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

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理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办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就要与人打交道,就要处理各种关系,这就存在办事是否公道的问题,每个从业人员都有一个办事公道问题。

如一个服务员接待顾客不以貌取人,对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宾客能一视同仁,同样热情服务,这就是办事公道。

一个售货员对于购买其商品的消费者,无论其购买商品的贵贱,同样周到接待,这就是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

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乐群众所乐。

服务群众的含义,应注意两个方面:(1)服务群众是对各级领导及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公务员的一种要求。

领导干部、各级公务员一定要真心诚意服务于群众,绝不能践踏人民的利益,不能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随心所欲,谋取私利。

服务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以往私有制社会职业道德的根本分水岭。

(2)服务群众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要求。

每个从业人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既是为别人服务的主体,又是别人服务的对象。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人职业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他人作出职业服务的义务。

因此,服务群众做为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对领导及公务员的要求,而且是对所有从业者的要求。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全心全意为社会做贡献。

奉献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可以做到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融在一生事业中的高尚人格。

奉献社会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四项规范相比较,是职业道德中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爱岗敬业、碱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

做不到这两项要求,就很难做好工作。

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

奉献社会,则是这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

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做奉献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

1、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

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例如,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客的传统,“有客上门,当降阶而迎”,但是现代社会探亲访友不仅要轻声敲门,而且需提前通过电话等形式预约。

另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必须了解、掌握对方的风俗习惯,尊重对方的礼仪。

2、助人为乐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

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

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

具体来说应做到:一是“我为人人”。

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二是“遇难相帮”。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

三是“见危相救”。

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

四是热心公益。

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

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3、爱护公物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

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