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练能力
5.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D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点拨】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 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
练能力
6.[中考·咸阳]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图4-3-7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 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活动,城市聚落主要从事___工__业___、_服__务__业___等工作。
练基础
7.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 A ) 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 俗等信息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 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 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
练基础
8.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所在地搭配正确的是( D ) A.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 B.丽江古城——我国湖南省 C.水上城市威尼斯——法国 D.平遥古城——我国山西省 【点拨】巴黎塞纳河沿岸位于法国,丽江古城位 于我国云南省,水上城市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平 遥古城位于我国山西省。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练能力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C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练能力
(2)此图反映了___城__市___聚落的形成过程。此种聚落的形成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较为突出,依据你 的理解,选出下列容易形成这种 聚落的地方___①__②__③__⑦___。 ①河流附近 ②山麓地带 ③公 路、铁路附近 ④高山、高原地区 ⑤热带雨林深处 ⑥冰雪秀丽的 南极大陆 ⑦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练基础 1 A
2A
6 见习题 7 A
3D 8D
练能力 1 B
2C
3A
6B
7 见习题
练素养 1 见习题
4A 9D 4C
答案显示
5B
5D
练基础
1. 乡村聚落类型不同,人们从事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也不相同,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 ) A.平原乡村——耕作 B.草原牧村——海产养殖 C.山区林场——放牧 D.沿海渔村——伐木
练素养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读图4-3-9,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以前,该城市形态呈___条__带___状,城区沿___河__流___伸
展,当时的主要运输方式是___水__运___。 (2)现在与1949年以前相比,聚落主要有哪些变化?
占地规模扩大,城区由沿河流分布逐 渐向沿铁路和公路干线扩展。 (3)目前,该城市呈__星____状,影响该城市 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布局的变化。
核心笔记
同学们下课啦
授课老师:xxx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基础
【点拨】浙江绍兴降水丰富,房屋屋顶坡度较大,利于 雨水下泄;西亚终年炎热干燥,民居多为厚墙、小窗的 平顶屋,可以减少太阳辐射、风沙影响;北极地区终年 寒冷,冰雪不化,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建造冰屋;东南亚 炎热多雨,高架屋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核心笔记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练基础
2.[中考·贵港]下列自然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
展的是( A )
A.水资源短缺
B.气候温暖湿润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练基础
3.一般来说,山区的聚落比平原地区的聚落( D )
①规模大
②规模小
③平面形态“团块状”明显
④平面形态“条带状”明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点拨】在山区,由于受地形等因素限制,聚落规模一般比 平原地区小,聚落多沿着山麓、山谷延伸,呈条带状。
A.a、b、c
B.d、e、f
C.a、b、d
D.a、b、f
【点拨】当城 市聚落不断扩 大时,容易出 现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环 境质量下降等 问题。
练能力
3.[中考·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古、云南和东 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A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练能力
【点拨】图①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是降水丰沛、河网 密布的江南地区民居。图②是蒙古包,适合气候干燥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图③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 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 住人,主要是云南、广西等地区的传统民居。图④民居坐北 朝南,东北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光热 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有利于提高 室内温度,屋顶坡度大有利于冬季积雪的滑落和夏季降水的 排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练基础
9.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高度重 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D ) 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B.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故宫里面建大型商场以吸引游客
练能力
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图4-3-4), 回答1~2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
练基础
4. 图4-3-1是中纬度的某地区图,仅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考虑,
四地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点拨】聚落一般沿河傍水
分布,②、③、④都位于沿
河、靠海、地势低平的地区,
①处位于地势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区,四者相比,
①处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
练基础
5.[中考·扬州]图4-3-2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B )
练基础
6.读景观图(图4-3-3),
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乡__村___聚落, B为___城__市___聚落。
(2)观察图中景观,填写下表:
聚落 范围 建筑物特征 道路 植被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乡村 小 低矮稀疏 稀疏 茂密

城市 大 高大密集 密集 少

(3)乡村聚落主要从事___耕__作___、__放__牧____、___捕__鱼___等生产
练能力
[中考·盐城]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 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图4-3-6),回答4~5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