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5 结论
(1) 全桥一阶频率为 0.6936Hz,即周期为 1.4417s (T<6s),属于短周期范畴,自振特性与传统的柔性体系 的斜拉桥有明显的不同。
(2) 由于主梁抗扭刚度较大,拉索提供了一定的抗 扭刚度,主梁的扭转振型出现的较晚,保证了主梁的横 向刚度。
(3) 通过谱分析,考虑地震的纵向、横向、竖向输 入,分析了本桥在频遇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下的 抗震性能,验证了地震荷载不作为控制设计的因素。
图 1 营口民生路大桥总体布置图
该桥模型采用空间有限元程序建立,计算模型的模 拟着重于结构的刚度、质量和边界条件,而且应当尽可 能地与实际结构相符。结构的刚度的模拟主要是指杆件 的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剪切刚度、扭转刚度等;结构 质量的模拟主要是杆件的平动质量和转动惯量的模拟; 边界条件的模拟主要包括支座的形式、基础的形式等。
(2) 左主洞开挖:主洞开挖台阶法,围岩一侧光面 爆破、中导一侧松动爆破,非电毫秒雷管起爆系统爆 破。爆破后及时初喷混凝土 4cm 封闭,钢筋格栅纵向间 距 100cm,纵向采用 Φ22mm 钢筋联结,联结筋环向间
距 100cm,钢筋与钢架焊接牢固。 系统锚杆为 Φ22mm 组合注浆锚,长度 3.0m,纵、
输入下该桥的地震响应,分析了其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本桥的杭震能力是有保证。
关键词:独塔斜拉桥;双索面;有限元模型;动力特性;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8.27
文献标识码:B
1 工程概况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营口民生路大桥主桥为单弯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 斜拉桥,塔梁墩固结,主跨 76m,背跨 60.5m,桥长 136.5m,桥面宽 35m,双向六车道,主跨主梁截面为双 实心边主梁大悬臂截面 (Π 形梁),主梁中心高 1.90m, 顶板宽 35.0m,悬臂长 3.25m,实心梁宽 3.0m,0# 节段 实心梁宽 4.0m,实心梁间顶板厚 0.28m;背跨部分梁段 由于配重的需要而增设底板形成箱形截面。
(3) 左主洞施工:主洞开挖台阶法,先开挖上半断 面,初喷混凝土、支立钢架、安装系统锚杆、挂网、喷混 凝土。再开挖下半断面,支立仰拱钢架、挂网、喷混凝土。 3.5 Ⅲ级围岩段施工
(1) 中导洞开挖:中导洞全断面光面爆破,非电毫 秒雷管起爆系统爆破。爆破后及时喷混凝土至设计厚 度。局部围岩失稳采用 Φ22mm 药卷锚杆,长度 2.0m, 环向间距 100cm,纵向间距 100cm,梅花型布置,挂 Φ8mm 钢筋网片,锚喷支护。
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固有的,它们取决于结构 的组成体系、刚度、质量的分布以及支承条件等。结构 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计算最终可归结为广义特征值问题, 即:([K]-ω2[M]){φ}={0}。式中[K]和[M]分别是结构的刚度 矩阵和质量矩阵。
求解特征值问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逆迭代法、 行列式搜索法、广义雅可比法、子空间 (Subspace) 迭 代法、Lanczos 法、Power Dynamic 法、缩减法等。其中 子空间迭代法是求解大型系统部分低阶特征对的有效方 法,对于初始迭代向量的选取要求不高,能充分利用刚 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稀疏带状性质;另外,子空间法适
2003,1:134-137. [6] Fleming.J.F,Egeseli.E.A. Dynamic behavior of a cable stayed bridge
[J].Earthquake & Structural Dynamics,1982,8:1-16. [7] JTJ 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桥面系的模拟采用目前最常使用的脊梁模式,它把 桥面系的刚度和质量都集中在中间节点上,节点和斜拉 索之间通过刚臂连接。建模时,主梁、主塔、墩、桩均 采用三维梁单元;拉索采用索单元,并且可以考虑拉索 的初拉力,不考虑单元抗拉刚度;承台采用板单元。全 桥共 835 个节点,800 个单元。
3 动力特性比较
研究.现代隧道技术,2005(6):1-4.
!!!!!!!!!!!!!!!!!!!!!!!!!!!!!!!!!!!!!!!!!!!!!!!! (上接第 166 页)
组合Ⅰ:Ex+0.67Ez(纵向+0.67 竖向) 组合Ⅱ:Ey+0.67Ez(横向+0.67 竖向) 经验算,营口民生路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值均 小于结构静力计算的控制值。所以地震荷载不控制该桥 的设计。
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
1
1
2
1
苗 峰 ,张 哲 ,赵维贺 ,叶 毅
(1.大连理工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2)
摘 要: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是研究斜拉桥动力行为的基础,其自振特性决定其动力反应的特性,单塔斜拉桥
作者简介:苗峰 (1981-),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桥梁工程。
2009 年 07 期(总第 55 期) 165
桥隧工程
用于提取大模型的少数模态 (40 阶以下),所以本文采 用此法。
对于斜拉桥结构,其一阶纵漂频率、一阶竖弯频 率、一阶侧弯频率和一阶扭转频率对结构的抗风、抗震 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生路大桥前 10 阶的自振频率 和振型特征如表 1。
5 结语
塘坳双连拱隧道的成功实例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的 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并在隧道的设计施 工中解决了中洞天梁位置 V 型结构处形成人为积水区 的永久隐患。
其次,建造联拱隧道工序繁琐,有必要研究如何在 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减少工序和缩短工期的施工方案等 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铁二院.塘坳隧道施工图设计.2005. [2] 李云涛.双联拱隧道施工.西部探矿工程,2005(3):98-100. [3] 夏永旭,王文正,胡庆安.围岩应力释放率对双联拱隧道施工影响
斜拉索采用双索面扇形布置,采用 Φ7 镀锌平行钢 丝索,主跨梁上索距 6.0m,背跨梁上索距 3.8m,全桥 共 18 对索,每对斜拉索与主梁相交处均设 0.3 厚的预应 力混凝土横梁。
主塔采用 C50 混凝土,主塔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 曲线塔,桥面以上垂直高度为 51.8m,主塔采用变截面 实心矩形,塔上索距 2.2~2.6m。民生路大桥总体布置如 图 1 所示。
环向间距 100cm,梅花型布置,锚杆尾端与钢架焊接牢 固。主洞钢筋网采用 Φ8mm 钢筋制作,网格间距 25cm× 25cm。钢架、系统锚杆、网片安装完成后,覆喷混凝土 至设计厚度。
4 右洞开挖
右洞开挖是在左主洞初期支护仰拱完成后进行,并 且根据左洞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决定,收敛和拱顶下沉控 制在 5mm 以内,如果发生突变,立刻停止右洞开挖。 右洞开挖支护方法同左洞,开挖第一步需滞后左洞仰拱 初期支护 30m。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震条件下,纵向输 入和竖向输入时对主梁竖向位移的影响较为显著,在纵 向输入时塔顶的纵向位移反应较显著,所以对于主梁的 竖向位移反应和主塔的纵向位移反应要重视,而横向输 入下,主梁的竖向位移反应可以忽略。本桥分析时取入 下地震输入组合,表 3 给出了按规范进行组合的地震反 应的内力结果。
2009 年 07 期(总第 55 期) 183
表 3 结构主要部位的内力组合
4 地震反应分析
根据反应谱理论分析民生路大桥的地震响应,反应 谱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利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结构的最大 反应值,分别计算了频遇地震 (小震)、多遇地震 (中 震)、罕遇地震 (大震) 情况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图 2 Ⅳ类场地土标准反应谱
桥址处基本烈度为 7 度,计算时提高 1 度,按 8 度
表 1 营口民生路大桥自振频率和振型特征
设防,场地土偏于保守地按Ⅳ类场地土考虑,反应谱采 用Ⅳ类场地土的标准反应谱作为谱曲线进行分析,Ⅳ类 场地土标准反应谱的谱曲线见图 2;取前 30 阶振型进行 组合,就某一方向的反应值而言,采用的是 SRSS 的振 型组合方法。计算得到各主要部位地震反应位移峰值见 表 2。
作为一种新型的斜拉桥结构形式,其动力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双塔斜拉桥。文章应用大型有限元程序 Midas/Civil 对
营口民生路大桥进行动力分析,得到了非对称弯单塔斜拉桥的一些动力特性,为同类型桥梁的动力特性分析提供
参考。采用标准反应谱作为输入的谱曲线,在频遇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情况下,考虑了纵向、横向、竖向
166 2009 年 07 期(总第 55 期)
(下转第 183 页)
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钢架焊接牢固。钢筋网采用 Φ8mm 钢筋制作,网格间距 25cm×25cm。钢架、系统锚杆、网片安装完成后,覆喷 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 左侧壁开挖:侧壁开挖台阶法,围岩一侧光面爆 破、中导一侧松动爆破,非电毫秒雷管起爆系统爆破,爆 破后及时初喷混凝土 4cm 封闭。中导一侧 I16 型钢钢架, 型钢弯曲机弯制,围岩一侧用钢筋格栅,纵向间距 75cm, 纵向采用 Φ22mm 钢筋联结,联结筋环向间距 100cm。钢 筋与钢架焊接牢固。围岩一侧系统锚杆为 Φ22mm 组合注 浆锚,长度 3.5m,纵向间距 75cm,环向间距 100cm,中 导洞一侧采用 Φ22mm 药卷锚杆,长度 2.5m,环向间距 100cm,纵向间距 75cm,梅花型布置,锚杆尾端与钢架焊 接牢固。钢筋网采用 Φ8mm 钢筋制作,网格间距主洞侧 用 20cm×20cm,中导洞侧 25cm×25cm。钢架、系统锚杆、 网片安装完成后,覆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参考文献:
[1] 严国敏.现代斜拉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 林元培.斜拉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3] 范立础.桥梁抗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4] 李晓莉.抚顺永安桥的动力性能分析.公路交通科技,2005,22(9):
79-81. [5] 颜娟,张哲,黄才良. 广东金马大桥动力分析. 公路交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