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5.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二-2017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专题15.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二-2017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专题1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移栽游睿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植株矮小,模样普通,常大年却异常珍惜,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

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

老严一看这植物,当即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扔了算了。

常大年说,怎么能扔?这盆盆栽意义重大。

我来找你,就是要救活它。

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

老严说。

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

两年前,常大年到山区采访。

那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途中,常大年遇到了小光。

当时小光读小学四年级,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

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光说就是希望您能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一次年。

常大年被感动了,专门策划了一期节目,千方百计让他们一家人相聚。

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在他的努力下,小光的父母在家乡镇上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

常大年离开那里时,小光一家人都来送他。

常大年问小光,你高兴么?小光点着头说高兴。

后来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自己却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

常大年说,每次看到这株植物,都能让我倍感荣耀。

你说,这株植物意义重大不?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

不过,你要真心救这株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

常大年说,不就是原来的土壤么,这有何难?常大年立即带着这盆盆栽直奔山区,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提供工作的工厂。

但厂区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父母已离开了工厂。

又出去打工了吗?常大年无不担忧地问。

那倒没有,好像他们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

常大年顿时舒了口气,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门口的小超市。

小光的妈妈连忙热情地招待常大年坐。

常大年连忙说不客气,你们都还好吧?都好着呢!小光妈说,不少好心人帮助我们,包括这个超市,也是好心人帮忙才开的。

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多么重要,真得谢谢您。

常大年说,你们能这样看待孩子,我真的很欣慰。

小光妈说,我和他爸就是读书太少了,只能出去打工,可孩子不能再走我们一样的路。

只是这孩子不懂事,成绩也不咋样,很伤脑筋。

常大年说,孩子小,不着急。

对了,小光他人呢?小光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爸陪他去补习班了,这个点应该快回来了。

补习班?常大年当即一愣。

我们这么多年没管他,他基础太差,马上读初中了,不补怎么能跟上?恰在这时,常大年看见小光耷拉着脑袋和他爸爸一前一后走了过来。

两年不见,小光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反倒让他爸爸显得矮小了许多。

小光,常大年喊了声。

小光抬起头,眯了一下眼睛。

小光爸爸瞪了他一眼说,叫人啊。

小光才喊了一声常叔叔。

常大年心里一颤,但脸上还是热情地笑了。

常大年端出自己的盆栽说,你还记得这个吗?小光,今天常叔叔可是找你帮忙来了。

小光瞥了一眼盆栽说,要我帮忙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常大年有些意外。

小光又看了一眼他爸爸,趁他不注意才把常大年拉到了一边小声说,你走的时候我搭个顺风车呗。

我想去城里打工!越远越好!小光话音未落,常大年手中的盆栽却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顿时粉碎。

(选自2016年第10期《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移栽”意蕴丰富,一是指小说中盆栽花苗的移栽,二是指小说中小光的生活环境的改变。

B.老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起着衬托常大年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C.小说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常大年的乐于助人,小光的认知变化。

D.小说结尾写常大年手中的盆栽落到地上,既写出了常大年的惊愕,也寓示着常大年对小光很失望,不会再帮小光了。

2.小说中写常大年对老严讲盆栽的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3.小光先是请求常大年让他与家人团圆,后来却请求常大年带他逃离家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答案】1.A(B项,“同时起着衬托常大年的高大形象的作用”错误,这个人物的出现并不是用来衬托的。

C项,常大年乐于助人的品质主要是通过插叙来补充的。

D项,“寓示着常大年对小光很失望,不会再帮小光了”错误,文章并没有表达这种意思)2.①补充交代盆栽的来历,丰富小说内容,既照应上文常大年所说盆栽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因,又与下文小光逃离亲情的举动形成对比。

②丰富了常大年这个人物形象,突出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3.①小光的这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小光请求常大年帮他实现与家人团圆的心愿,体现的是留守儿童渴望亲情;后面请求常大年带他逃离家人,体现的是他因基础差而受承了巨大的压力,受不了家人的管束,渴望自由。

②作为家长一要认识到小孩子正是处于成长时期,需要家人的陪伴,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如果关键时期没有在其身边,就会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到时来纠正就难了,像小光的成绩因为当时基础差就没有跟上去,学习起来特别费力且有压力,没有自信,这种情况在当今留守儿章中比比皆是;二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要看到孩子的品质,如小光小时候的懂事,对爷爷奶奶的孝顺,孩子有这些美好的品质,比什么都重要。

3.首先表明态度,即针对小光前后的行为是否矛盾表明态度;然后从原因的角度谈思考。

小光为什么请求常大年让他与家人团圆?后为什么请求常大年带他逃离家人?大人应该怎么办?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答案不难得出。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一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拐李”传奇陈圣芳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

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

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

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

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

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把几分钱给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

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

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

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

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

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

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

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

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

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

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

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

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

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

”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

“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

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5.“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6.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答案】4.BC5.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

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

②能诗能文,学识渊博。

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