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

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

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发
展战略?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所谓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
人类发展。

因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培养同现代化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更大发展的全局。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而现代化建设又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强国必先强教。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
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

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中国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头等大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的历史思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关于教育的定位和地位,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述得十分清楚,似乎没有争议。

温家宝总理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国也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各个省市也相对制定了改
进教育的有效措施:
江西围绕“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部署了五方面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好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抓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双拥工作机制。

天津为了“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安排了四方面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上海“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新疆为了“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三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四要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五要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六要大力实施“质量兴新”战略。

云南“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加强物价调控监管、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同时集中财力办十个方面的惠民实事,前三个项目惠及教育。

等等。

由此可见:教育作为国家或省、市政府的一项重要政府职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使教育发展的各项战略目标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笔者认为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紧、抓实、抓好:
1、各级领导者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和地位,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把教育列为首要内容。

2、在制定国民经济财务预算开支时,根据国家及省、市地方的财政收入,科学计划政府各项开支,确保教育所必须的经费得到保证。

3、在管理上重视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领导在思想重视教育,使教育组织机构健全,抓教育的各级管理人才科学、合理配置到位,并落实好教育管理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

4、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明确专人抓学校教育,落实教育经费,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使之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

5、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计的育人长效工作,一旦制定好的政策,必须一如既往长期抓、常年抓,才会人才辈出。

否则教育政策朝令昔改,上级要求严格时猛抓一下,过一阵子又土基作水-----返本复原。

或是今天说一样,明天高一套。

如果这样,教育工作就难有实效。

教育不好,国家就缺乏人才,没有人,经济就得不到发展,经济不发展,国家就会落后挨打。

这是铁的事实,大家必须牢记。

6、严格查处在教育经费开支中的贪污、腐败案件,确保不多
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

崔钰1017040142
外国语学院10级3班
2012年4月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