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反思睡懒觉、迷网络、泡吧、K歌,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电脑在一些大学生手里成了离不开的玩具。
——今年年初,一个名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帖子在各大网站疯传,帖主是中南地区某名校的毕业生,文中对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作了“十分露骨”的描述,引起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忧虑。
期末考试前,平时爱旷课或者不认真听课的大学生们,开始到处借那些好学生的听课笔记看,或者干脆复印同学的听课笔记,复印店前也排起了长队。
考试题难度一年比一年在下降,但不及格的大学生数量却在增加。
不少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甚至没有高中阶段扎实……在DIAN团队里,学到的东西八成都是与考试无关的隐性知识,包括谈判技巧、售后服务、文档制作、项目测试等等。
“这些年高校的科研投入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大学的创新能力增长却没有那么明显。
”李培根认为,目前大学教师拼命争课题,很多是由于利益驱动,而非兴趣驱动。
平时很多同学都会看《科学》、《自然》等顶级文献,看看科研“大牛”们都在干什么。
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还在于可以促进团队合作。
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在江建军领导的教学改革实验班里已是稀松平常的事。
江建军最看重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知识过了若干年都会遗忘得差不多了,研究性的学习经历会让人受益终身。
”江建军说。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说,“一流教学、一流本科”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
教学改革:一流大学建设和"科研崇拜"说拜拜?2011年03月09日作者:储召生来源:中国教育报和华中科大一样,几乎所有的“985”高校近期都在着手教学改革,强调“一流本科”的重要性2010年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来说是个丰收年。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校获得6项科技大奖,按通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排序列全国高校第一。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该校日前出台2011年“一号文件”,却将“矛头”直指本科教学改革。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说,“一流教学、一流本科”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基。
如此重视本科教学不止华中科大一家。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就曾表示,“当北大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时,也就是北大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日”。
清华大学早在2009年就开展了一项大学生学习调查,试图了解清华本科课堂“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日前也在本报撰文,强调研究型大学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
判断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与否,目前通行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集中在其科研成就上(参见“相关链接”)。
但几乎所有的“985”高校,近期都在强调本科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的重要性。
这绝非一种巧合。
窥一斑而见全豹。
华中科大的新举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考察的样本。
“学在华工”遭遇挑战睡懒觉、迷网络、泡吧、K歌,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电脑在一些大学生手里成了离不开的玩具。
今年年初,一个名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的帖子在各大网站疯传,帖主是中南地区某名校的毕业生,文中对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作了“十分露骨”的描述,引起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忧虑。
中南地区一家都市报甚至以《我们的大学怎么了》为题,对此进行讨论。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武汉高校学生中就流传着“玩在武大,学在华工(即现在的华中科大)”的说法,对武汉大学的美丽校园和华中科大的严谨学风作了形象的总结。
但一段时间以来,华中科大的老教授们开始担忧:一些即便受技术训练的理工科大学生也有些浮躁起来,“学在华工”的美誉遭遇挑战——睡懒觉、迷网络、泡吧、K歌,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来是信息化时代学习工具的电脑,在一些大学生手里成了离不开的玩具。
期末考试前,平时爱旷课或者不认真听课的大学生们,开始到处借那些好学生的听课笔记看,或者干脆复印同学的听课笔记,复印店前也排起了长队。
甚至有教授反映,考试题难度一年比一年在下降,但不及格的大学生数量却在增加。
不少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甚至没有高中阶段扎实……“学风问题其实也是教风问题,在高校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其根源与大环境不无关联。
”李培根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由某一所、几所高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引起的,而是在各个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华中科大虽算不上严重,但已经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关注,正想方设法地加以纠正和引导。
李培根一连用了几个“太”来描述当前高校学风教风共性问题的社会根源:“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虚拟的世界太精彩,科学的精神太淡漠。
”李培根认为,当前教育界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了。
“这是不应该的,反映出我们部分管理干部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很欠缺,良知很淡漠,我们应该呼唤教育者的良知和良心。
”于是,作为2011年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教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始在华中科大师生中广为宣传。
在继2010年学风教风建设年之后,2011年伊始,该校一场呼唤教育者“良知和良心”的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好老师”的标准问题第一层次是“好人”,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
“在我的学生里,你看不到懒洋洋的,更没有学风下滑这一说。
”华中科大DIAN(点)团队创始人刘玉教授,面对媒体的质疑同样快人快语。
刘玉告诉记者,DIAN团队这两天刚接受了国外某高校的访问,看到有的学生把钢丝床都搬到了实验室,其从事科研的浓厚兴趣和责任心让客人们很是吃惊。
与某些教授的看法不同,刘玉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条件。
“电信系的学生,假如光学书本上的知识,可能连烙铁都不会用,连芯片都不认识,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带领学生搞科研已名声在外的刘玉,10年前其实一直是搞教学的。
一次,她讲课用的扩音器坏了,便让几个学生拿去修一下,没想到平时听课提不起精神的学生,立刻表现出特别高的兴致。
由此,一个基于项目的教改创意开始萌芽、成长、长大。
“我们做的东西不是随便应付一下,而是要与企业签合同,白纸黑字,拖了要罚款的。
”刘玉说,DIAN团队都是靠真实项目牵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并且,在DIAN团队里,学到的东西八成都是与考试无关的隐性知识,包括谈判技巧、售后服务、文档制作、项目测试等等。
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大学课堂教学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
这也正是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改革的优势所在。
即使是一些传统课程,如微机原理,主讲教师钟国辉从来都是用自己编的讲义,不带教材,甚至把业界最新的芯片拿到课堂上来。
DIAN团队里2/3是贫困生,这种隐性知识却在学生就业上帮了大忙。
2005级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李彩,成绩在系里并不出众,却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录用,让不明就里的人“跌碎了一地眼镜片”。
其实,华大基因看中李彩的地方,正是他在DIAN团队培养出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
刘玉把大学里的“好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正服务。
刘玉认为,时代在进步,当今大学教师应该树立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做一个有理念的好老师。
靠觉悟,还是要靠政策过去的考核体系诱使一些教师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很难潜心从事本科教学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是“有理念的人”。
上文提到的《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里,就对高校一些名教授一心忙于申报项目、讲课基本由博士生替代的现象提出批评。
教授忙项目是为了考聘能过关,或是为了创收。
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不免急功近利。
这也是“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的一大表现。
浙江大学2010年实行教师岗位分类改革,杨卫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过去的考核体系诱使一些教师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很难潜心从事本科教学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华中科大在2010年学风教风建设年里,全校上下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推出诸多具体建设举措,力图使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受到触动。
李培根甚至还到一个班的教室里,和大学生们座谈学风教风建设。
但“学在华中科大”的优良传统受到挑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学风教风中的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想解决就能解决的。
“多数人靠政策,少数人靠觉悟。
”李培根认为,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抓好学风、教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在政策上对教学工作改革有所反映,有所倾斜。
在已经出台的《若干意见》里,记者看到许多这样的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
在各专业主要课程中设立课程负责人,并赋予其聘任、评价任课教师的权力。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各院系以课程(群)为单位建立健全教研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坚持试讲、预讲、集体备课、教学法和新增导师培训等制度,定期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评估。
实施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
考试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等题型,不得使用近4年内使用过的考试试题;采用平时测验、大作业、课程论文、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等多种评价手段。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少大学生这样对待学习,结果却未必有多糟。
“复习半个月能得90分,复习一周得80分,复习一两天就难得及格”,目前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在纵容学生投机取巧。
华中科大教务处处长马建辉认为,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
与之相对应的,在分配、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华中科大也加大对教学工作岗位的倾斜。
“科研项目和经费一清二楚,很容易量化。
教学工作效果较难量化,过去采用的学生评教也有不科学的地方,目前我们正在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马建辉说。
教学和科研并不对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教学工作也要朝着学术方向去做。
科研成果的多少,是评价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指标。
如此大张旗鼓地加强教学,会不会影响华中科大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获取科研成果不是办学的唯一目的,对于一名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还是教学。
”李培根认为,让更多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短时间内可能会使学校的某些科研指标下降,项目数和经费数会有影响,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是坏事。
影响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还不足,学校的大量开支需要靠自身筹措经费来解决。
这样一来,要想获得有尊严的生活,大学教师必须关心自己的创收,学校也必须关心自身的创收。
“这些年高校的科研投入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大学的创新能力增长却没有那么明显。
”李培根认为,目前大学教师拼命争课题,很多是由于利益驱动,而非兴趣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