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阅读训练附答案
本文是关于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姚合《穷边词二首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穷边词二首(其一)
姚合
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注释】
①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
③水腻(nì):水流细涓。
山春:山上有了春色。
节气柔:天气暖和。
④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
泛指乐器。
亦借指音乐。
⑤行人:征行之人,即士卒。
唐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边头:边疆;边地。
唐王昌龄《塞下曲》之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
【翻译】: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赏析】:
《穷边词二首》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
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
全诗主要在写景象,借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
首句“将军作镇古州”,点明本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是说水滑润如油,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
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
“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
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
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青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
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
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
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
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
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
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
得非常委婉。
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然而,来来往往的行人不也包括诗人自己吗?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阅读训练】:
(1)诗歌第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2)请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4分)
【参考答案】
(1)春水滑润如油,群山万壑山花烂漫,节气柔和,风调雨顺。
(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边地春日图。
(1分)
(2)环境的烘托。
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春光柔媚,山青水秀;明丽柔美;入夜以后的边镇,“满城丝管”,万家欢乐,歌舞升平。
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2分)他人的描述。
结句写行人都不相信这是边境,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将军镇守边疆的赞美。
(2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