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与需求分析一、项目背景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 简称IC) 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
最早的IC 是1992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
近年来,国外学者关于IC 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实施。
国内学者孙瑾在总结国外关于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基础上, 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功能出发, 指出: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的、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原创作品、交流学术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可见, IC 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在我国, 随着211工程的实施,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倍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服务创新方面仍然缺乏类似于IC 这种功能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融入IC 理念, 将资源、技术、空间与设施及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着手建设一个更适宜学生研究、交流、探讨, 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空间,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现状分析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不适应用户需求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转变, 图书馆现行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用户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馆舍空间分割布局, 功能单一, 不适应用户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长期以来, 图书馆藏、借、阅、咨四个部分彼此分隔,各成一体, 这种“以馆藏为中心”馆舍分割的空间格局,虽然为用户营造的是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 但是功能单一, 忽视了用户的需求, 不适应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
现代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更希望能够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 同时可以阅读、上网、喝咖啡、写论文,这种一起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未来的发展, 促使高校图书馆应该为师生提供一个无部门界限、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资源分流设置, 软硬件设施缺乏, 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图书馆现在大多书刊分离、电子资源与印本资源分离、文献资源与非文献资源(如工具资源) 分离, 并按文献类型设立专门阅览室, 人为造成了同一学科属性的文献分流,不仅浪费了藏书空间、增加了开放服务单元, 而且不方便读者快捷地借阅到某一学科的全面文献。
图书馆软硬件设施(通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以及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无线上网设备等) 缺乏并与书刊分离, 不能为用户提供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搜索或者链接文献全文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当今用户更青睐多任务处理(multi2task) 的、“无缝地”分布式信息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用户需求, 使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在一个阅览室、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远程学习等几项任务, 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
服务人员分散配置, 人才严重匮乏, 很难满足用户多元化服务需求图书馆现行的“以部门分割”的服务方式将不同专业人员分散配置在各个部门, 流通部提供图书阅览流通服务;期刊部提供报刊阅览、复印等服务; 信息咨询部提供电子阅览、信息咨询、信息资源检索与培训服务, 分散服务难以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
另外, 国内目前只有几所一流大学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构成较高, 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为: 博士占2 % , 硕士占18 % , 本科占43 % , 专科占19 % , 其它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之相差甚远, 真正既懂专业知识, 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寥寥无几。
用户常常为了某一个综合性问题跑遍整个校园, 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员或学科专家。
开放存取环境下,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实体文献, 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 转向既要书本式的文献借阅服务, 又要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 还要信息服务和教学培训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用户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或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或者帮助, 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等一系列信息行为。
用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对图书馆员的计算机水平、信息获取能力、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三、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新的信息革命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载体资源,各种信息都日益的走向了数字化,数字信息成为了科研的主流信息。
数字化的资源图书馆的馆藏和可以利用的电子资源增长迅速,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适应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实现图书馆的历史使命,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体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因为在现代的学校中,“交互式学习成为了影响大学图书馆变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原因,读者对“交互式学习”、“协同学习”、“自由分享”等学习理念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习环境更多的是强调协作性和共享性,提供比传统空间中更丰富、更快捷、更人性化的服务,是大学在信息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环境的要求下,图书馆以“学生或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即基于学生或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满足学生或用户信息需求为目标的信息服务工作模式应运而生。
四、IC空间数字环境建设的价值整合信息获取与信息技术支持信息共享空间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汇集及协同的场所,并对信息获取、研究和创造的整个学术过程予以支持。
信息资源获取、参考咨询和信息技术是三项比较突出的服务项目。
以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完美规划与设置。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形成信息服务连续体对图书馆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布局,配备性能优良的技术装备和功能强劲的各种专业和常用软件及工具,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获取平台,营造舒适和温馨的学习环境,配备多种服务人员对读者的信息共享、交流、研讨、协作学习、社交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构建支持学习的集成服务环境随着教育模式的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协同式学习方式在高校当下流行,适应新模式下师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学习及教育部门进行战略整合,凑而构建成一个集成服务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学习、交流与研讨服务空间。
营造支持教学、研讨、交流与学习的协同服务环境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识中心,与其他学习、教育、学术和研究部门一道构成协同同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营造。
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深度融合教育服务、研究服务、知识服务、社交服务等众多内容,从而营造一个支持教学、研讨、社交、交流与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
吸引眼球,引导人流,体验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带来的魅力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于多媒体信息、触控、交流等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全新的体验模式,传统图书馆面临着人员流失问题,而信息空间数字环境能够应用当今先进时尚的各种多媒体技术,以一种炫丽的手段进行表现,寓乐于教。
从而吸引师生和读者的眼球,进入全新的图书馆,畅游高科技技术所带的无穷魅力。
五、IC空间设计依据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20062)《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2008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50311-2007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GB/T50312-20077)《国际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ISO/IEC118018)《采暖通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10)《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GB/T6510-199611)《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941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1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70-9415)《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48-9416)《广播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50166-9217)《扩声译音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Y5055-199518)《LED显示屏通用规范》 SJ/T11141-200319)《防静电工程技术规范》 DGJ08-83-200020)《信息技术装置的接地配置和等电位联结》 GB/T16895.17-20022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2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62-20082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0024)《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GB/T19271.1-20032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 GB50343-2004六、IC空间设计原则1)适用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围绕图书馆日常公共信息发布及数字多媒体服务系统应用、管理的需要,符合图书馆工作特点、符合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特点,使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成为图书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开拓文化产业的日常工具。
同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不同学习习惯的人员在这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人员覆盖率。
2)协同性原则:有利于来到图书馆的读者之间进行协同研讨、交流、学习和分享。
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能够更好的体现图书馆带来的服务,能够让工作人员之间进行更好的协调,能够更好的为来到管理的读者进行服务。
3)稳定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采用多媒体智能播控技术、智能中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均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可靠的高科技技术。
同时各种软件套件经过了严格的测试与检验,保证全天候的正常运行。
4)可靠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不仅提供了设备级的可靠性,同时提供了链路级别的可靠性,提供了各种冗余机制,保证系统不管在哪个环节出现了异常,都能稳定,可靠的运行。
同时系统设计可靠,即使需要升级或功能增加也无需改变系统结构逻辑设计,即可满足。
系统还具备了高安全性,保证系统设备和数据资源的安全。
5)开放性:智华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采用产品化、模块化设计,系统适应能力强,提供符合业界国际标准的接口,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标准的接口,可自定义,可编程产品,兼容性好,避免系统互联或扩展出现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