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活用概念:指一个词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词类活用几种主要类型:一.名词用作状语二.意动用法三.使动用法四.名词用作动词一.名词用作状语(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

)(一).时间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例: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2)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2.“岁”、“月”、“日”的用法,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意义复杂:1).岁,月,日+行动性动词。

例: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2)日月作状语,表示情况逐渐发展。

例: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国志.诸葛亮传》)日:一天天。

3)“日”用在句首,表示对往事的回顾。

例: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

(《左传》)“日”表回溯4)表及时,按时,当时。

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海。

(《庄子.秋水》)时:及时5)时间名词作状语,用“而”或“以”与谓语中心连接。

例: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1) 伍子胥橐载而出韶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例一中“橐”本义是“口袋”,在这里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意思为“用橐载”。

例二中“法”是名词,在句中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法律”2.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例子中“兄”是名词用作“事之”的状语。

表示“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3.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4.表示比喻。

例:1)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例子一中“蛇”作“行”的状语,表示行的状态,意思是“像蛇一样爬行”,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动词;例二中“其一犬”是“它像一只狗那样”的意思。

5.表示方位或处所,例:1)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2) 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例一中“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饮”前面,作状语,表示方位。

意思是“向北”。

例二中的“郊”是名词,作“迎”的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为“在郊外”。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例一中“小鲁”“小天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这是主观看法而非客观事实。

例二中“异”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很怪异”。

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和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物)。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2)今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例一中“夫人”是“把她看作夫人”的意思,是名词用作意动,“夫人之”是动宾结构,意思与“以之为夫人”相同。

例二中前“鱼肉之”是“以之为鱼肉”的意思。

三.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后面本来不能跟宾语,用于使动时就带有宾语。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2)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例一“亡”本是不及物动词,灭亡。

这里用作使动,“使······亡”。

例二“活”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使之活”。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1)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十年》)2)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汉书·武帝纪》)例一的意思是“使赵盾饮酒”,“饮”用作使动,读为去声。

译为“使······饮”,使赵盾饮酒;例二“朝诸侯王”是“使诸侯王朝”在句中用作使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宾语,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和物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或状态。

例: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例一“尊”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

例二中“弱秦”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思是“使秦弱”。

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緃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2)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例一中“王”是名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是“使我成为王”的意思。

例二“生死”,即“使死者复生”,“骨肉”相当“使骨肉”,“使白骨生肉”,也就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的使动用法(如上所述)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上所述)3.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1)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名词“目”用作动词,表“以目示意”。

2)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第一个名词“城”用作动词,表“筑城,修建城”。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类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三.宾语用代词复指四.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五.指示代词做宾语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

例: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

例: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2)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例一“谁敢怨”就是“敢怨谁”“谁”是“怨”的宾语,但疑问代词“谁”放在了宾语“敢怨”的前面。

构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例二中“何谓”是“谓何”的意思。

注:如果动词前面又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之前。

例一中“谁”放在助动词“敢”的前面。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之前。

例: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吾谁以为亲。

(《庄子.齐物论》)例子一中“以”是介词,他的宾语“何”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前面。

“何以”就是“以何”的意思。

例二中“谁以为亲”应该为“以谁为亲”。

3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例一中宾语“谁”在动词“欺”前面。

例二中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

宾语“何”在动词“求”前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宾语必须是代词;②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1.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1)吾爱之,不吾叛也。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2)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例一中“不吾叛”就是“不叛吾”,宾语“吾”前置。

代词“吾”放在了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例二中正确语序为“邻国未亲吾也”。

2.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1)未绝鼓音。

(《左传.鞌之战》)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庄子·秋水》)例一中“不知子”虽然是否定句,但是“子”并非代词,而是名词,因此在否定句中时不能放在动词之前的。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是”或“之”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十年》)例一中“四方是维”就是“维四方(保护四方)的意思”。

例二“将虢是灭”是“将灭虢”之意。

注: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语音激切。

例:1)舍其旧而新是谋。

2)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3)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例中,“舍其旧而新是谋。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突出宾语。

四.特殊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不用动量词,二是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例:1)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例一中“七遇皆北”因为“遇七皆北”,意思是遇见七次都失败了。

例二因为“始反一焉”。

意为回去了一次。

注:在强调某一行为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

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之前用“者”复指,是“者”字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

例:1)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譲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三》)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鸿门宴》)例中表示动量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的状语(“三辞譲”,“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变为全句的谓语。

五.指示代词作宾语指示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维叶莫莫,是以是获。

(是以,以是,因为这种情况)注: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

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残留。

例:1)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

(《许行》)2)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诗经·邶风·日月》)例一中宾语“江汉”、“秋阳”均在介词“以”之前。

例二中宾语“东方”在介词“自”的前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