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浅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意义杨波【摘要】结合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更对整个社会工作从基础思想到操作方法都有具体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社会工作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体现了巨大的号召力,因为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去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这不仅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需求,他的观点及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对于生活在现代及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中的人永远都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主张首先把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且个体是具有自然与社会性的开放的有机系统。

同样“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有整体人的意识,强调人的身心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和存在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首位。

关于健康的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的研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贡献。

精神分析理论把“趋向平衡”作为人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终极目标,人本主义认为这只是病态下的目标,或只是过度状态。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当人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动机与现实中遇到种种挫折相冲突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罪恶感,这种冲突自我不能解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或精神痛苦,需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以人为中心疗法”。

他对个体采取了一种积极的观点,认为人们趋向于自我完善。

罗杰斯认为治疗性的变化是在一些条件满足后就能发生的。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中使来访者发生转变的条件是:①心理沟通。

②不协调。

③平等与真诚。

在治疗关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这也是所有人本主义所提倡的。

④多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接受。

⑤移情。

指不受个人观点与价值观的影响,而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对方的感受。

与第4条是一致的。

⑥移情与接受的知觉。

对治疗师来说,无条件的接受与移情的理解患者是不够的,患者必须也觉察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被理解和接受。

是自然的而非强迫的。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最根本的是建立在人性是积极向上的,追求发展与自我完善,是自我保护和社会化的。

罗杰斯的这种积极的人性观与马斯洛是一致的。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之所以称罗洛·梅的心理治疗为存在主义治疗,正是由于他对整体人的认识更现实,更关心人生命存在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

并饱含热情地号召人们,要有勇气面对生存和发晨中所遇到的焦虑问题、各种责任及选择的困境,和不可避免的终极一一死亡等问题。

他认为人性是既善又恶的。

它用此人性观来解释人类存在的阴暗面。

如暴力、战争、犯罪、欺诈等。

罗洛·梅认为人存在有3种方式:①人与环境的世界。

②人与他人的世界。

③人与自我的世界。

这3层世界组成了个体生存的时空条件,构成了彼此错综、纷繁复杂的世界。

只有把这3个世界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存在。

他认为人存在的6大特征表现在:①自我核心。

②自我肯定。

③参与。

④觉知。

⑤自我意识。

⑥焦虑。

所有存在的人都具有从自我核心出发,去参与到他人之中去的需要和可能性。

大多数治疗处理了患者一一生物或环境的关系(客观世界)或者与他人(同世界)。

很少处理个体与自我(自我世界)。

强调自知和自我关系是存在主义疗法和其他疗法不同的地方。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3个阶段:①愿望阶段。

②意志阶段。

③决定和责任感阶段。

通过愿望的满足来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最终是使其达到负责任的自我实现、自我整和与成熟。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者用积极乐观的观点帮助患者,通过勇敢地体验当前的压力,就会对压力与责任认识更清,并且通过充分调动的潜能是可以解决的,超越了焦虑和抑郁的状态,重新建立自信。

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内涵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必然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比较重视人的发展、成长,成熟(之前的心理学派,过多的重视技术,过于机械,缺乏情感互动)。

马斯洛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对技术较为轻视,认为人有自己痊愈的潜力,只是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激发,比如真诚和接纳,这已经现在成为了心理咨询方面,心理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的态度。

相比西方哲学迷失在“寻找抽象的价值”或者“沉沦于机械唯物”,存在主义更关心“当下”“现在”的拓展。

这对于当前社会工作的开展意义巨大。

人本主义成为一种助人模式是从心理治疗开始的,主要是从存在出发,分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体验爱、苦难来发现生活的意义,促进服务对象更具有责任和理性。

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有5个基本概念。

1.存在:核心概念,萨特主要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即是纯粹的存在,无所谓好坏、分化。

自为的存在是我们意识到的存在,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从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对个人是一个重要过程,社会工作可以作用于这个过程,帮助案主认识到改变是必要且可能的。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来实现的。

2.觉醒:个人意识的觉醒。

指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要经历一个对自我不真实生活的幻灭,进入到对真实生活的正视过程。

打破“自欺”—很多人相信自己不能做出选择或者没有责任,把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说成是不可避免命中注定的,迫不得已顺其自然的,这就是自欺。

存在主义认为,觉醒的过程是要经历幻灭的过程,个人的成长必然要经过这种负责任的行动,才能达到个人的独特性。

3.痛苦和焦虑是生命的一部分。

痛苦是必然的,可以被视为成长的潜在来源或成长的刺激,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焦虑来自于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他是死亡、自由、隔绝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

因此干预的目标并不是消除痛苦或焦虑,而是鼓励案主直面生活、坚定立场、做出选择,从而体验到新的生活方式的满足感。

4.选择的自由和责任。

自由和责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强调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和改变的能力。

但是这没有使我们免于回应环境施加给我们压力和责任的自由。

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承认责任是变化的基本条件。

5.对话的必要性。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人们努力取得认同和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彰显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

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他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与他人建立一种共同成长的关系是重要的,同时找回自我也是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结合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意义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贡献主要还不在于相关专业服务模式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们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对于大多数机构中使用的社会工作理论的正式影响,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的基础性的影响,表现如下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影响:它不仅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认识人和问题的新视角,而且人本主义与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心原则是相契合的的,这些指导着社会工作全过程。

对社会工作具体实务模式的影响主要包括个案手法中的罗杰斯的人本治疗模式、罗洛梅的存在主义治疗模式、小组工作中格拉斯曼和凯茨的人本主义小组以及对非洲等地区开展的社区工作等。

当然,其局限性存在于适用范围有限,适合有主动性、能交流、有治疗动机的病人如:各种神经症、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家庭与婚姻问题等,并不适合重症精神病人、沉默和有抵抗力的病人。

四、社会工作中结合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1、扩大了社会工作的外延,是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不再局限于弱势群体和病患者,也可以面向常人。

2、价值观是社工的灵魂,人本主义影响着社会工作者的人性观、对案主的态度、对助人的目的等,确立了社工以积极的人性观作为助人自助的出发点,以案主为中心的助人关系的主轴,以促进自我发展为助人活动的最高准则,能促进社工更好更真诚的为案主服务。

3、实务中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精神性要素对理性主义带给社工实务的冲击起到了有力的平衡作用,有力的冲击着社工理论和观点太过专门化、医学化和官僚化的倾向。

4、对于社会不同角色的体验、尊重与接纳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少数群体特别是他们的亚文化很有帮助———他们可能在社会中处于被压迫和排斥的角色。

参考文献:[1] 王智,杨建坡,王冉,等.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依据【J】.中国临床康复,2004,9(16):152—3[2] 杨鑫辉,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Yt)Richard S.Shaft博士,著.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瑚佩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 (美)Philip L.Rice,著.健康心理学[MI瑚佩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5] 程丰,邵国富,包仕尧.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3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