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建筑文化初探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民居建筑无论从选址、房屋格局、建筑构造和特有的建筑形式,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展示出了白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白族悠久的建筑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映射出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特色;装饰艺术;构造;格局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繁荣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姿的民族风采,特别是白族的民居建筑,既与自然和谐发展,又融入了白族的特色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名族风格。
对此,通过过导游的介绍、走访白族民居以及书本文献的阅读,对白族民居建筑作了初步的探析。
1 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白族民居是一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多为二层楼房,主要由门楼、照壁、正房、左右厢房、耳房(正房的两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和天井组成。
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因此,一般以西房为正房,正房正对面砌有一堵照壁,照壁左前侧开有大门,房和照壁围成的院心称为天井。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正房厢房、门楼及照壁相互搭配、映衬、对比,使整个庭院显得富有层次。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和楼上楼下全部贯通的“走马串阁楼”等类型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
采用什么形式,由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大小、人口多寡所决定,大多数白族民居的布局形式主要是“三坊一照壁”。
1.1“一正两耳”、“两房一耳”普通农户的住房多为“一正两耳”、“两房一耳”式。
“一正两耳”即一幢三开间的瓦房加两头两个耳房。
“两房一耳”式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向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
在两坊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1.2“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坊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
正中一坊为正房,两边各一坊厢房,正房略高于厢房,正房正对面是照壁;两坊交接处各有一漏角小天井,专供正房两耳房采光、通风,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
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
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1.3“四合五天井”它规模较大,由四坊房屋围合而成,各坊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无照壁。
但和北京四合院相比又有不同之处:除当中有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外,四坊相交处各有一个小院(耳房)和漏角天井,四个天井,加上四坊合围成的大天井,就有五个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
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
白族大户人家的住房一般是这种形式。
1.4“六合同春”相传在大理南诏国时期,南诏王以六个大院的建筑规模,再现了原洱海地区六诏的部落文化,这六个相连的套院,成为南诏国的国宾馆,并以“六合同春”来命名,雅称“鹿鹤同春”。
它是一个较大的住宅,由几个院落组成不同形状的“重院”,重院民居常以“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
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
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但此类组群建筑因耗资巨大而比较少,其中大理喜洲的严家大院最具代表性。
严宅是清末至明国时期滇西著名商号“永昌祥”老板严氏的宅院,是一进“四院格局”,即“六合同春”。
前边两院为“三坊一照壁”式样,后两院中,前院为“四合五天井”,后院为“小四合院”。
严宅共有大小房屋110多间,走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宫殿,可见“六合同春”式样的白族民居的“深藏不露”和独特高超的建筑艺术。
2 白族民居建筑特色2.1照壁文化在白族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白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物之一——照壁。
照壁又称“风水壁”,是白族民居中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照壁正对正房,其高度一般与正房的厦檐齐或略低,同正房等宽,墙头两边顶端上翘,形如鸟翼伸展,生动形象。
照壁在白族民居建筑中作用巨大,每家每户都必修一个照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蕴藏了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情感。
2.1.1实用性照壁最初是作为墙体,起挡风防盗、保障家居内部生活的“静”和“隐”以及遮挡视线之功效。
它可以适当地遮挡一些光,不至于太刺眼;傍晚由于照壁的反光作用,使正房显得明亮宽敞;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在照壁的部位推算时间。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照壁又起着计时的作用。
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照壁还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丰富整体空间层次,构成天井院内视觉中心的效果,增加住宅气势。
照壁是白族人顺应并利用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体现,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
2.1.2 精神文化的体现白族人家建房时首先要迎东建一照壁,让朝霞晨光首先照在它上面,给全家带来福气与吉祥。
此外,照壁是白族人受风水意识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而且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可起到阻挡外魔,驱逐内邪的作用,因此形成照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她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
随着汉文化的不断影响,白族人民也越来越注重人的精神,重视文化的修养。
他们在照壁洁白的墙面上或画有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并配有名人诗句,或题书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
照壁题字讲究内容,一般为一句四字,诗情画意浓厚。
题字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姓氏、渊源或地位的象征,因此题字内容随户主的声望和姓氏而不同。
如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世人书香”等;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传说赵姓祖先在外做官,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携琴鹤而归,以此告诫后人;而杨姓题书“清白传家”,因杨树剥皮后是清白的树心,杨姓人家借此表达他们洁身自好的美德;以及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等等。
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字,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等。
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白族民居照壁上题写的姓氏内容,不仅反映出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
多数人家照壁前设有大型花坛,花坛造型各异,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美,不仅美化了庭院,还给人以淡雅、宁静之感,提高了白族人民的精神境界。
2.2门楼文化白族民居的大门(门楼)集中体现了白族建筑的精华,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在白族民居中占有重要地位。
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通过使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
门头是重中之重,架设斗拱六垛六跳之多,并有斜拱衬托,斗拱重叠,飞檐串角,玲珑剔透,稳重大方。
门枋、门栏、门梁、门柱都雕刻有龙、凤、狮、鱼、花,涂金彩绘,精细而富丽,耀人眼目。
有的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而连接十分牢固,几十年如故。
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大门,门头雕有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甚是威严、壮观[1]。
白族民居的门楼也透露出白族的文化内涵:2.2.1宗教习俗的折射白族在中国风水传统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民俗民风和宗教信仰,在民居建筑中时有体现,最为突出的是白族民居的门楼。
白族民居忌大门朝南,认为南方为丙丁火,故忌火;忌大门正对着堂屋开和正对居家窗户,这是突出左青龙、右白虎的特点,即左方代表吉祥,右边代表凶险。
因此,大门多置于左侧东北角上。
相邻两家的大门不能正对,对面一家的墙角不能正对另一家的大门,否则会有损对面人家的风水;前门不能被遮挡,否则也会挡了好风水;门前不能有坑坑洼洼,门前只能种垂柳,也不能先筑围墙和外门,再去建筑住宅的其他部分[2]。
2.2.2身份地位、财富和理念的象征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
白族本身是一个农业民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重知识、重教育的传统,因此许多考得好功名,逐渐成为达官显贵的人,为了光耀门楣,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修造豪宅。
而白族民居的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从门楼建筑水平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用料的讲究,可以看出主人的经济状况,因此这些人把门楼修建的富丽辉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另一部分人则通过经商,腰缠万贯,他们也极力将自己豪宅的大门修造、装饰得华丽、精致,以炫耀自己的富有和阔气。
作为一般老百姓,他们住宅的大门就只能是门框上安装可供开关的门板了,可见封建礼制的等级观念在白族大门上同样有明显的体现。
白族历来就把起房盖屋看成人生大事,乐业之本,因此,不少人一生都在为建造住屋而辛勤劳作,苦苦集资。
门作为家居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装修文饰的重点,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 而且还是白族所追求的成家立业是否完美的人生价值的一种表露。
从住宅的规模外观,特别是从大门门楼的精美程度上,可以看出主人的精明能干与立业有成。
所以,这实际上也是主人展现自我的特殊方式[3]。
2.3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白族自古就有着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尤其是木雕、彩绘与粉饰、砖雕与石雕、泥塑这四种装饰艺术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专家学者们统称大理白族建筑中的四大建筑装饰艺术。
以雕刻、木雕、石雕、彩绘、粉饰、泥塑为主的白族建筑装饰,其造型活动从以建筑为主体的建构开始,依附于建筑实体,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性。
如房屋四大角搬爪,在爪的下方部位雕有龙、凤、狮、象等图案并相当精细;其壁画也有龙、凤、狮、象或山水画、花、鸟、人物画像等图案的装饰画。
白族民间传统的砖雕,木雕,石雕、粉饰、泥塑给中国民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协调与和谐,并且带有民族的精神,更富于生活的特色。
2.4特殊的建房模数值白族民居建筑在住房的平面构成上也有相当高的要求,房屋的“进深”、“开间”也各不相同,从立面造型上看,它追求简洁大方,庄重舒展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