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政治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2、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 政治制度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 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3、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表 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夏朝历法《夏小正》;文 艺--傩戏为后世戏曲起源;原始绘画。
(2)思想: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从经济、 政治、文化角度结合前面内容分析其原因); (3)文学艺术百花争艳。
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浪漫主义的源
头——《离骚》(楚辞体);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 财富——诸子散文。 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盛 行帛画、壁画。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含义、途径和影响)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2)内容: (P5-6三方面)。
①方法:天子
自己的 封疆 王畿以外的 人民和土地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
自己的 领地
卿大夫
士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中国古代史线索
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 展与衰落,强调“文明发展史观”。
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 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 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强调国家大一统(政治、思想) 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强调社 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 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 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 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 纪初) 基本特征:奴隶民主政治形成与发展;出 现智者学派,欧洲早期的思想解放运 动 1,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 著名城邦有雅典(民主制),斯巴达 (贵族制) 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按财产多 寡划分等级。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 典民主政治。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 掌权,有习惯法。 3、公元前6——5世纪中期:古希腊出现 自然哲学家 4、公元前5世纪中期后出现智者学派,普 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5,公元前5世纪中期,《12铜表法》标 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希腊伯利克里改 革十将军,公民大会,500会议,陪 审法庭等。 6,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
二、阶段特征: (一)总体特征:中国处于奴隶社会,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 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 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础。
(二)具体特征(表现): 1、经济:奴隶制经济产生、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经济在奴隶社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很大发展,实行井田制。商周时“五 谷”都已经种植;耒耜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简单协作;井田制; 懂得施肥;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周青铜冶铸繁 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代养蚕缫丝,出现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商朝发明 原始瓷器。 (3)商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 人和货币;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时商业活动频繁, 货币需求数量 增加,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2、政治: (1)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出);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各诸侯国的变法: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鲁国“初税亩”、 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 强兵的改革。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 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表现: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
(四)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 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 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 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 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学目标:强化时序、牢记关联、把握特征、 厚积薄发,构建横向知识结构体系。 课程链接: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的特点》、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 《百家争鸣》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三个阶段)
(2)手工业:①冶铸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冶铜和冶铁, 铁器大量出土(块炼铁、生铁、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 所发展);②陶瓷业:原始青瓷等
(3)商业: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 心;②战国时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原则(含义、 原因、目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2、中央——宗法制: (P6)。 ①起源: 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成。 ②目的: 稳定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 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P6末段:保证……利于…… 团结。) ④作用: ⑤特点: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 3)作用: (P6)。 ◆ 加强了统治,扩展了疆域。 ◆ 是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4)瓦解: 5)特点:以血缘为纽带,较大独立性、层层 分封、等级森严。
【单元知识结构】: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起源:夏启。 对后世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内容: (P5-6三方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奴隶制社会)
(BC2070年— BC476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封建制社会)
(BC221年 — AD1912年)
夏、商、周
秦朝
清朝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千年前开 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 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原始手 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 改革——“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影响: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一百多年,封建制度得以 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
3、文化:
(1)科技成就突出:①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②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春秋 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 知;③古代的科技思想(孔子、荀子和老子的科学思想 及认识)(进步性和局限性);④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 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医学和天文历算 之学等);
大 小 宗 示 意 图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禹—东周) :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地方——分封制: 2、中央——宗法制: (P6)。 ⑤特点:
◆ 嫡长子继承制(最突出的特点);
◆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疏亲定政治等级; ◆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 “家”与“国”密切结合。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3前言第一段)。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1、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
古希腊城邦 形式 政治 独立自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实 行民主政治 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在分封制下从属于西周王 室 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专制统治(分封制和宗法 制)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重点突破: 一、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 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 学者和思想流派。“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 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经济
思想文 思想文化繁荣;(荷马 思想百家争鸣;礼乐制度 化 史诗、三大哲人、《历 发达 , 注重等级观念 史》) 富含民主与科学精神
一、商周时期(奴隶制度确立) (约前2070-前771) 1、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确立 2、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 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 控。 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 建制确立)(前770-前256) 1、春秋时:出现铁犁牛耕,私田 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2、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地私有,各国变法.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历史 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 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 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