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的意义●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了解世界农业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各洲农业和典型国家农业发展特点●了解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和趋势第一章、世界农业绪论第一节、农业概念与特点一、农业的概念与范畴Agriculture中,Agri指的是土地的意思,Culture意为耕耘和栽培。
农业: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农业的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农业生产业,即农、林、牧、渔,真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农业,也叫“狭义农业”。
第二层含义指农业生产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形成第二产业,又叫农业产业,也称“中义农业”。
第三层含义指大农业,范围覆盖到农用工业和商业、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行政管理、农业金融、农村建设等方面,可称“广义农业”。
二、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4.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5.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第二节、世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农业阶段1.主要特点时间: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特点:磨制石器工具为主,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地点:首先是在南纬10°到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过渡。
●生产的构成:这时的农业一般是兼有种植业和养畜业的混合农业。
●成就: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驯化过程。
●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掠夺经营,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后果:转移农业,背井离乡。
● 2.成就●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石制和骨制的斧、铲、刀、镰、耒耜等生产用具,并发现了碳化的粟、黍、稷、稻等农作物堆积层,表明已有农耕文化的存在。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粟、黍、稷、禾、麦、菽、稻等作物名称。
3.代表地区:●西亚地区在今伊拉克、巴勒斯坦境内,距今八九千年前人类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在约旦河口的耶利哥和伊拉克的耶莫等地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镰、石臼等经过磨制的石器; 还发掘出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中间型粒系小麦和栽培六棱大麦的遗物。
同时出土的还有豌豆和扁豆等。
养羊业在当时也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埃及埃及的原始农业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到灌溉,沉积下来的淤泥含有较多肥分,又有利于作物生长。
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国时期,已经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属制作的镰刀;牛和毛驴已用作役畜;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还种植橄榄、葡萄以及多种蔬菜。
后来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又有所改进,形成发达的古埃及文明。
●中国黄河流域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
如河南有石斧、锄、石镰以及石制杵臼等出土。
这些农具磨制精细,配套完整。
还发现有粮食和猪、羊等家畜骨骼以及纺轮等物。
西安半坡遗址除出土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等农业和渔猎生产工具外,还有加工、贮藏食物的器具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粟和菜子。
印度已发现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之间的哈拉帕文化时期大小遗址100多处: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豌豆等,并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亚洲棉花栽培,水稻栽培也已遍及许多地方;家畜有牛、羊、猪、鸡等,晚期遗址中还发现了马骨;除了木石农具以外,青铜制的锄和镰已有应用。
二、传统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农业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来传承应用并有所发展的,又常称之为传统农业。
时间:约为4000年前;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犂、耙、耱、耧车、石转磨、翻车、扬车等新式农具纷纷出现,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精耕细作,连种制逐步取代了休闲制,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
问题:对自然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难以较大规模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男耕女织,固定农业;主要地区和国家希腊约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希腊克里特岛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文化,开始使用铜和青铜农具。
到公元前1130年。
多里亚人开始使用铁器。
最早的铁制农具是镰刀,接着其他铁制农具也迅速发展起来。
罗马它继希腊之后在意大利中部崛起,并不断扩张其版图。
奴隶制大庄园适应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气候条件,实行二圃制的经营方式,从春到秋的休闲期中实行3~5次休闲耕,在秋雨来到之后播种冬麦。
冬季为了便于排水,田间多作畦掘沟。
中国从春秋战国实行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后,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细作为主,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
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
三、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是有工业技术装备、以实验科学为指导、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时间:始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幅度增加;特点:化学化:化肥、农药、激素机械电气化: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抽水机,电力生产、生活良种化:遗传育种、杂交、筛选水利设施化:水库、水井、灌渠、温室、覆盖产业化:大规模、投资、经营、盈利问题:机械化耕作,不合理的种植导致土壤流失;化肥农药用量上升,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经济发达,生态不合理。
第二章、农业生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第一节、农业生物起源简介一、作物概念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广义上指农作物(field crop)、园艺作物(Horticultural crops)和林木(forest);狭义仅指农作物。
关于起源中心的研究●对作物起源问题研究较早的是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
●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对他们在世界六大洲60多个国家采集到的30多万份作物品种材料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有八大中心。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1.中国起源中心中国起源地的特点是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作物的代表。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巨大潜势上,中国超过所有其它起源地,有136种。
其中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稗、大麦、荞麦、高粱、大豆、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
大体上黄河流域以黍、稷、粟、麻、麦、豆等旱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
它们都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粟在我国古代叫禾, 又叫谷子、小米。
世界公认中国人最早将野生粟变成栽培粟。
在古代,粟是我国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就像英文“Corn”一词可代表所有谷物、粮食一样。
黍、稷黍、稷均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不耐霜,抗旱力极强,因此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与稷为同种, 区别在于成熟后的子实性质的不同, 粘性或糯性的为黍, 非粘性或粳性的为稷。
麦是五谷之一, 在周朝古籍著作中曾有提述。
关于麦的古代文字在商朝废墟甲骨文中出现。
在商朝甲骨文中亦发现古字“乘” , “来”。
乘曾屡次解释为代表小麦, 而麦应用于大麦。
另一个发现于周朝古籍原文中的文字“牟” , 亦可能应用于大麦。
稻我国是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是栗文化,但是经济中心南移。
水稻取代其他农作物成为老大。
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大豆大豆原产于我国北方,是从野生大豆驯化而来的,山东省滕州就出土过4000年前的野大豆粒。
我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 而且也是人类栽制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和生产技术, 都是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直接和间接传入的。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
还有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广有存在,说明油菜的某些栽培种也可能起源于中国。
2.印度起源中心主要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亚洲棉、黄麻、芋、芝麻和许多热带果树。
植物种类117种。
2a. 印度─马来西亚起源中心这一中心是作为印度发源地的补充,这里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固有植物55种。
3.中亚起源中心中亚起源中心包括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阿富汗、塔吉克、乌兹别克及天山西部,这个地区固有植物44种,是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园锥小麦以及豌豆、蚕豆、亚麻的起源地。
4.近东(西亚)起源中心近东起源中心包括小亚细亚中心部分,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原。
本区栽培小麦的种极为丰富,是10个小麦种的发源地,固有植物83种。
起源于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园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黑麦、燕麦、紫花苜蓿等。
5.地中海起源中心本区是许多蔬菜的发源地,也是许多作物的次生起源地。
原产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二粒小麦、波兰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蚕豆和甜菜等,固有植物84种。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的变种数目居世界首位。
固有植物88种。
主要农作物有高粱、豌豆、亚麻、芝麻、蓖麻、小麦有硬粒、园锥、二粒、波斯小麦、大麦等。
7.中美起源中心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起源于这一中心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陆地棉等。
8.南美起源中心基本上具有高山特有的物种,有很多近缘野生的马铃薯新种。
8a. 智利起源中心本区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8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花生、烟草、海岛棉、橡胶、木薯、可可及一些热带果树等起源于此。
起源中心指导意义:在起源中心收集原始材料,达到预定的育种目标。
如美国以我国的抗性和优质大豆为原始材料,育成高抗优质大豆品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从我国收集的原始材料为亲本,育成一系列矮秆水稻品种。
三、作物的进化1.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四、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