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必修1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1 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五)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一、学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4.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文章记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侠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易县、霸县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

秦王,即后来统一六国的“始皇”嬴政。

2.识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其文章的主要特色是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3.知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晓常识《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四、学习导引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2.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五、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目眩.( ) ②濡.缕( ) ③忤.视( ) ④变徵.( )⑤督亢.( ) ⑥拊.心( ) ⑦燕.国( )⑧戮没.( )⑨箕踞..( ) ⑩自刎.( ) 叱.骂( ) 卒.起( )樊於.期( ) 被八创.(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谒: 瞋: 揕:遏: 嗔: 湛:碣: 滇: 堪: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 (6)日以尽矣(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8)请辞决矣(9)图穷而匕首见 (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4.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终已不顾.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见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乃遂私见.樊於期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己④未尝见.天子(3)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桃花潭水深.千尺⑤深.失所望(4)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④计日以还.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⑤如姬资.之三年5.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为①乃为.装遣荆轲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3)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伏尸而.哭④图穷而.匕首见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以.次进④箕踞以.骂曰⑤皆白衣冠以.送之6.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1)秦王购之金.千斤金(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3)仰天太息流涕.涕(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5)左右..乃曰左右(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9)诸郎中..执兵郎中7.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3)樊於期乃前.曰 (4)其人居远.(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发尽上.指冠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8.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危在旦夕: (2)切齿拊心:(3)怒发冲冠: (4)图穷匕见:9.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燕王拜送于庭(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六、课内研讨1.荆轲是如何说服樊於期,让他甘心自刎献头的?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3.“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场面的?请作具体分析。

4.作者是怎样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5.有人认为,荆轲劝樊於期自杀过于残忍。

对此,你怎样看待?6.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7.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七、思维导图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五)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参考答案学习导引1.做了四项准备工作。

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

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

而荆轲三言两语就让樊於期看到了报仇希望,使其自刎献头。

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之事进行辩解作了有力的铺垫。

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

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能力和品质。

从后文来看,他们还准备了督亢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文中没有提及。

可见,记人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则详写,否则便略写。

2.原因:①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②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其刚烈的性格。

3.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尽上指冠基础知识1.①xuàn ②rú③wǔ④zhǐ⑤kàng ⑥fǔ⑦yān ⑧mò⑨jī jù⑩wěn chìcùwūchuāng2.拜谒/遏制/碣石瞋目/嗔怪/滇池揕击/精湛/堪称3.(1)说,通“悦”,高兴。

(2)反,通“返”,回来。

(3)振,通“震”,震慑。

(4)还,通“环”,绕。

(5)卒,通“猝”,仓促,突然。

(6)以,通“已”,已经。

(7)陵,通“凌”,凌辱。

(8)决,通“诀”,诀别。

(9)见,通“现”,出现。

(10)奉,通“捧”,两手捧着。

4.(1)①只是。

②回头。

③难道。

(2)①召见。

②会见。

③被。

④拜见。

(3)①形容词,刻毒。

②形容词,深刻。

③形容词, (时间) 久。

④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⑤副词,很,十分。

(4)①动词,回来。

②动词,通“环”,绕。

③动词,通“旋”,转身。

④动词,归还。

⑤副词,还是。

⑥副词,通“旋”,马上。

(5)①名词,资财、钱物。

②名词,资本,依据。

③动词,资助。

④名词,费用,物资。

⑤动词,为……蓄积(准备)。

5.(1)①第三人称代词。

②结构助词,“的”。

③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①动词,整理。

②介词,被。

③介词,替。

(3)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承接。

⑤连词,表递进。

(4)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用。

③介词,按照。

④连词,表修饰。

⑤连词,表目的,“来”。

6.(1)古义:金属的总称,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2)古义:品德高尚的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3)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4)古义:礼品。

今义:钱。

(5)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6)古义:处境困难。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7)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8)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9)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方言中指中医。

7.(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5)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6)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7)名词作状语,向上。

(8)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9)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8.(1)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2)咬牙捶胸,极端痛恨。

(3)头发直竖,顶起帽子。

形容盛怒的样子。

(4)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9.(1)判断句。

(2)被动句。

(3)被动句,“见”表被动。

(4)介宾短语后置句。

(5)定语后置句。

(6)省略句,“陈”后省介词“于”。

课内研讨1.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的恨意;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2.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

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

这表现了太子丹仁慈的一面。

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

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

其二,荆轲要等他的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