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导学案制作人:高建荣审定人:王晓芳2013-4-3教师寄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课前预习案一、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
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
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至燕( )南界愿得谒( )之督亢( )地图皆为戮( )没痛于骨髓( ) 揕( )其胸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收盛()樊首匕( )首血濡( )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 )视变徵( )之声厚遗( )蒙嘉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以药囊提( )轲被八创()箕踞( )以骂目眩( )良久四、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发尽上指冠2.故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3.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就4.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6.顾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五、背诵段落默写课中探究案1.通假字积累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祸必不振矣北购于单于心惛然恐不能须臾太子送至门,戒曰其意不厌莫敢合从使悉反诸侯侵地秦王必说见臣右手揕其匈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请辞决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2、古今异义词积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今义: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今义:且至于燕古义:今义: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今义:足为寒心古义:今义: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今义: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今义:太子逢迎古义:今义: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今义: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今义: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今义: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积累①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居顷之擅巴、汉之饶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②使使往之主人使使往之主人使者还报使得至前使得毕使于前使得毕使于前③徙于卫荆轲游于邯郸北购于单于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言足下于太子也④其先乃齐人其后乃可图也乃造焉⑤以术说卫元君酒酣以往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易水以北柰何以见陵之怨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以次进⑥遂发发尽上指冠秦王发图4、词类活用积累盖聂怒而目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必入臣太子前顿首於期乃前曰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发尽上指冠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又举兵南伐楚太子受而舍之使使以闻大王臣海内之王者太子迟之群臣怪之5、特殊句式积累荆轲者,卫人也()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可与谋()驽马先之()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欲与俱()而为治行()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往而不返者,竖子也()6、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声尾声7、讨论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课后拓展案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你是否赞同陶说?为什么?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答案1.通假字积累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荆轲嘿而逃去通“默”,沉默祸必不振矣通“赈”,救北购于单于通“媾”,和好心惛然通“昏”,迷惑恐不能须臾通“耐”,经受得住太子送至门,戒曰通“诫”,告诫其意不厌通“餍”,满足莫敢合从通“纵”,合纵使悉反诸侯侵地通“返”,返还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右手揕其匈通“胸”,胸膛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通“拊”,拍请辞决矣通“诀”,告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摄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图穷而匕首见通“现”,露卒起不意通“猝”,突然2、古今异义词积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性情谨厚之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且至于燕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经济困难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太子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消耗尽今义:消失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结果(连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表示依据,用来今义:表结果(连词)3、一词多义积累①卫人谓之庆卿他(代词)而之燕到(动词)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的(助词)居顷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②使使往之主人派(动词)使使往之主人使者(名词)使者还报出使(动词)使得至前致使(动词)使得毕使于前让(动词)使得毕使于前使命(名词)③徙于卫到(介词)荆轲游于邯郸在(介词)北购于单于跟(介词)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被(介词)言足下于太子也向(介词)④其先乃齐人是,表判断(副词)其后乃可图也才(副词)乃造焉于是(副词)⑤以术说卫元君用(介词)酒酣以往而(连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来(目的连词)易水以北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柰何以见陵之怨因为(介词)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凭借(介词)以次进按照(介词)⑥遂发出发(动词)发尽上指冠头发(动词)秦王发图打开(动词)4、词类活用积累盖聂怒而目之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必入臣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太子前顿首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於期乃前曰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天天(名词作状语)稍蚕食诸侯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北面(名词作状语)南有泾、渭之沃南面(名词作状语)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函封,燕王拜送于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向上(名词作状语)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向西向南(名词作状语)又举兵南伐楚向南(名词作状语)太子受而舍之使……居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使动用法)臣海内之王者使……称臣(使动用法)太子迟之以为迟(意动用法)群臣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5、特殊句式积累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省略句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省略句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省略句置之匈奴省略句可与谋省略句驽马先之省略句使悉反诸侯侵地省略句以试人省略句欲与俱省略句而为治行省略句待吾客与俱省略句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省略句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状语后置故尝质于赵状语后置窥以重利状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定语后置南有泾、渭之沃定语后置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成6个部分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