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
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
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
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
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
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1)“礼治”
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
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孔子对“正名”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要名实相符。

这个名就是名分(社会角色),这个实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③孔子的“正名”理论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但社会是阶级的社会,由于他是站在没落的阶级立场上来观察社会的,他看不到当时的社会动荡是一场社会变革,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而以陈旧的周礼来作为管理社会秩序的依据,显然是保守的。

3.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1)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2)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3)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4)“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在抽象的“仁”的概念之下,孔子还提出低一层次的道德规范,作为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4.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1)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忠恕”
①“忠恕”
a.“忠恕”之道,就是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

爱人要能够做到遇事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事能够替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
b.自己想要满足的欲望,也使别人满足这种欲望;
c.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②对“忠恕”之道的评价
a.孔子的这种理想是十分美妙的,如果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能建立在这样的宗旨上,整个社会关系结构就不会出现失调现象,孔子所面临的一切社会问题也就全都无从发生了。

b.阶级社会里要人们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孔子的“忠恕”原则,是有阶级性的。

c.孔子提出的“忠恕”原则,虽然比“仁”的理论具体了一个层次,但对于其提出的更低一层次的具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而言,它仍然是比较抽象的,是一个最基本的宗旨。

(2)“仁”的解释
①“仁”在孔子这里并不是不分亲疏贵贱的人类之爱,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兄弟。

②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a.子对父—要“孝”;
b.父对子—要“慈”;
c.弟对兄长—要“悌”;
d.对朋友—要“信”;
e.君对臣—要“礼”;
f.臣对君一要“忠”;
g.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要“爱”,要“泛爱众’,要恭、宽、信、敏、惠。

③评价
a.孔子提出的各项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b.社会中任何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都是重要的,要以自己在与对方关系中所处的角色,对对方使用相应的行为准则。

④在人际交往的准则中,为什么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和“悌”?
孔子认为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孝悌观念,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本色。

a.能做到孝悌的人中,是很少有喜欢犯上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的人,是不会有的;
b.他认为能做到孝悌的人,就自然会成为忠于君主的人。

(3)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的评价
①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在“亲亲”和“尊尊”的原则上的。

如果人们都能按孔子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去做,将会出现孔子梦寐以求的那种以奴隶主阶级为尊者的没有社会冲突的太平社会。

但实际上,在社会的发展变迁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②孔子极为重视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管理功能,不过他过分地强调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功能,把它看作万能的法宝,他看不到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社会功能,是受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制约的缘故。

5.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孔子关注贫富不均问题的社会背景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旧有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2)贫富对立问题的形成原因
孔子认为是人们的利欲之心太强烈的缘故:
①社会统治者对财物的欲望太多;
②孔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财富是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3)解决问题方案
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方案:
①统治者不必忧虑财富不多,而应忧虑财富不均;不必忧虑人民太少,而应忧虑社会不
安定。

②因为如果财富平均,就无贫穷可言;如果社会关系和谐,就不觉得人少;如果社会秩序安定,就不会有危难发生。

(4)对“安贫”方案的评价
①孔子提出这种构想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维护旧有社会结构和秩序的。

②他已经接触到了发生社会问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即财富的不平均,虽然他没有也不能发现贫富不均的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可是他已经认识到社会中经济的不平等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这是很有意义的。

③孔子的这种构想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下层而言的,但在当时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下,在解决各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问题时,也同样适用。

④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

a.伦理方面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们的共同欲望,要人们安于贫贱是违背人性的,但人是社会的人,追求富贵不能肆无忌惮,不择手段,而应首先遵守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

b.神学方面
孔子从神学迷信的角度提出贫贱与富贵皆由“天命”的说教,认为人的富与贵是天命所定,是不可人为追求的,所以还是安心守自己的本分为好。

④安贫说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
a.劝说那些贫贱的人安于现状,不要采用统治者认为不正当的行为去争取富贵,不要和“天命”作对。

b.只要人们都能安于贫贱,即使社会中有悬殊的贫富不均现象,人们也视为理所当然,这样就可避免贫富的对立,统治者的地位才能稳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