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我

《雨霖铃》我


答 案2: 以设问推想今晚酒醒之后的 情景。且杨柳、岸、晓风、残月 名词叠用,融情入景,渲染了凄 凉的气氛和情怀。
赏析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关于杨柳和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 柳 ——留送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离愁别恨,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寂寞凄凉 关于风: 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 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 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 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 别词中的绝唱。
雨霖铃 柳永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 时代: 北宋词人。
名号: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 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 田世称、柳郎中。
答案:
叠用名词,情景交融, 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引发出游子无尽的乡思。
《蜀相》杜甫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诗的诗眼是
自、空,
渲染了一种 凄凉 的气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秦观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 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 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 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 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 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 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 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 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 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 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 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 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梁衡《读柳永》
柳永 婉约
阴柔之美
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 轻松愉悦之情 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 林曲涧如珠玉之辉
听 课 文 朗读 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全文,找出全文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哪些词语说明是离别之情呢 ?
长亭、兰舟催发、念去去
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时和 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鉴赏诗歌的简单方法
文学成就
派别:柳永通晓乐律,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 专力写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内容: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 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流传: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 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 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柳永是当时最著名的流行歌手。
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这首 词,感情非常真挚,但基调却格外低沉。 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 清秋之萧索,写离别之凄恻。后人称之为 “离人心上秋”。 哀景写哀。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 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 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苏词与柳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 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 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 《吹剑录》)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黄 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颇 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 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 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 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 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 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 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 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 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 以寄别恨。
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 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别名: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词 的 常 识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 (片), 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 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 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研习文本: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 绘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寒蝉—节令 长亭—地点
晚—时间 骤雨初歇—天气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一句用 “寒蝉”“长 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 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表现了词人 离别时悲凉的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 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 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 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 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 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 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 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 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 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 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 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 别,却因将要分别 没有了情绪;多想 再留恋一会儿,船 夫却催着出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依依不舍 留恋情浓
矛 写出离别之迫切 盾
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 情景,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来, 并说说这个细节妙在何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 却一句也说不出。
上阕: 离别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景语: 实写 雨初歇。 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虚写 情语: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 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 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 倾吐呢?
“雨霖铃”的由来: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 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 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 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 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 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 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 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 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全文结构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离别之后
描写情态 刻画心理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霖铃》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寒蝉、烟 波、暮霭、晓风、残月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 氛,烘托了离别时的惆怅和痛苦之情,可谓 情景交融。 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 上实下虚,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
把握诗象,感受诗情,
体味诗境,领悟诗意。
意象:诗中选取的包含诗人思想感情的人、 事、物、景。 意境:作者运用各种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将 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 艺术境界。
互动,探讨
1 2 3 4 5 6 7
词人分别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词人分别时是怎样的心情? 词人分别时的动作、情态怎样? 哪句话是本词的过渡句? 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 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 别的象征;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是这一 时刻,“晓风”意味着别离; “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离别之 意。 词人选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三种象征离别 的典型景物,描绘了想像中“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凄凉景色。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其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关联?
比喻
词人离别的愁绪如
千里烟波般的绵长 沉沉雾霭般的浓重 楚地天空般的深沉、苍茫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什么情感?(诗歌最常见问题)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借浓 重的暮霭和烟波写出了作者无 尽的愁情,即对前途和爱情的 无限惆怅。
朗读节奏 • 雨霖铃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 染手法
“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 “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 明的情感.
如: 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 用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 景色渲染烘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进一步渲染离别时的凄清
下阕: 相思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