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

教育保险基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保证国民生活方面有很强的执行力和经济实力。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现在正在建立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建立全面教育保险体系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性。

我国的教育保险体系应该建立在谁参与谁收益的原则基础上,但国家应该要求应该参与者必须参与。

基本原则是:一个合法的中国公民在其出生后既可以参加教育保险基金,交纳保险费用,同时国家配套相应的保险费用到他考入大学后终止交纳。

这时候国家根据个人上交和国家补贴的总和计算利息后返还个人,以保证他上学的经济费用。

对于中途终止和最后没有上大学的学生基金退还个人上缴部分,并计算利息。

一个人到上大学总交费标准时间是17年,如果我们按每年个人交600元。

国家配套300元,17年共交15300元考虑利息可以达到18000元。

同时交费人中大约有30%以上最终不可能上大学,那样就对上学者还有大约15%补贴增加,大约每人2700元,这样每个学生在基金可以拿到大约20700元。

按照现在每个学生年学费平均5000元计算,完全可以全部补齐。

基金的运作为非赢利的,运行费用先期由国家财政支出。

同时还可以进行安全的资本运作增加收入,减少国家运行支出,达到完全自负盈亏。

由于参保运作周期较长,17年后才可以受益,我们可以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分三个年龄段参与,即出生、小学和初中段,这样就可以在基金运行6年后就有人开始受益,当然受益的金额相应减少,到满17就可以完全终止后两种参保的人群。

参考文献:[1]方雷,张立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的思考[J].2009,(3).[2]凌平.高校管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薛浩.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郭志胜,楚志强.大学生成才导论[M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黎峰]91科技与教育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德语简称FH)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研究,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应用科技大学则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属于大众教育。

应用科技大学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

应用科技大学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德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潮流。

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尤其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工商界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都是由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BMBF2004:14)。

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截止2004年德国共有高校365所,其中应用科技大学162所,其在校生占德国高校在校生的27.3%。

应用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正是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它对我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的特点1.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

十九世纪末德国经济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拥有更多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而培养这些技术工人的教育机构就是职业技术学校。

直到今天注重实践教学都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学生实际上有两个教学地点,一个在学校,一个在企业。

这在德国被称为“双元制”教学。

应用科技大学正是在这些原来的工程师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并保留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

与综合大学不同,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的是一种跨专业的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重视理论分析和以学科分类的教学模式让位于对职业实践很重要的更广泛的内容和方法。

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综合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有独特的任务和鲜明的特点。

应用科技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以职业的要求和需求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的安排。

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共计八个学期。

各州的应用科技大学都安排有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职业活动的领域的企业或管理机构中工作或者完成毕业论文。

在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州两个实践学期为必修课程,在其它联邦州的应用科技大学中则安排或引入了一个实践学期。

为了保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薛文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西安710071)作者简介:薛文波(1959-),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德国高等教育。

摘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是其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培养的学生深受工商界的欢迎。

我国普通高校应当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借鉴中图分类号:G649.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6-0091-03证教育质量,德国高校历来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平均为5年。

3.“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不同于综合大学的,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授,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

学术性要求是: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博士学位,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

实践性要求是:在本专业从业经历5年以上,其中3年在高等院校以外(BMBF2004:10)。

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开展的研究工作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教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由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并在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Hochschulrah-mengesetz)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也采用了这条规定。

在有些州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可定期(一般每4年)脱离教学和科研,到企业等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了解新问题、新动态,以及更新和扩充知识。

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从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1996年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决议中首次承认企业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则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施实践教学的,德国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既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政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

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分配给培训企业,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取培训基金。

企业必须和实习的学生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则每月从企业获得300-500欧元的津贴。

参加实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经过岗位培训,学生很快就能上岗工作。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顶岗”作为工程师使用,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完成工作,而且还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能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

对企业来说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还节省了成本。

一方面企业从政府教育基金获得了经济补助,另一方面企业付给学生的仅仅是津贴,而不是工资。

学生在科研和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还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因此,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

在这种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被动的,企业实际上主导着实践教学。

在实习期间企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指导、考核和评定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鉴定,学生则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

学生毕业前要进行毕业设计(或写论文),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就是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

企业辅导教师和学校的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工作,最后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毕业论文(或设计)的答辩。

企业参与教学还体现在把师傅、技工引入课堂,定期聘用他们来讲课,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熟悉了企业文化,了解了实际的生产环节,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掌握了与同事在工作中协调与配合的要领,锻炼了研发和创新的能力。

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就在所实习的企业就业,实现了就业的愿望。

企业更是得到了合适的人才,同时还省去了人员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应用科技大学除了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科研项目,科研的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革。

二、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1.校外实践教学的现状。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第四学年的下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基地或教师的科研小组,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

这一时期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签约、面试等各种就业活动。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指导教师,都放松了对实习的要求,实习实际上就是走走过场。

许多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因此一些学生只能自己找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找不到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对接收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学生的实习和自己并无利害关系,甚至感觉是一种负担,因此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指导不够,或没有指导,只简单开一个实习证明。

另外受专业和经费的限制很多学生以一般的社会调查代替专业实习。

2.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定位不准。

高校人才培养从宏观上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两大类。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并不明确,众多的本科院校,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把目标定位多科性综合大学,并以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方向,都要培养精英人才,这就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

一方面是“过度教育”,另一方面“学非所用”,都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

缺乏合格的实验教师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之一。

自从高校扩招以后,原本就数量不足的实验教师就更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则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

高校实验教师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引进,一个是本校自己培养。

进入高校的实验教师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社会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够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原因。

在我国企业并没有法律义务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更没有正规完善的实习指导,因此,学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参观参观,实习成了走过场。

三、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策略1.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定位正确,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