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安徽保险业发展情况及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

,安徽保险业在60年的时间里,既经受了风雨历练,又创造了辉煌成就。

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保险业经历了建立、发展、整顿、紧缩、撤销的过程,保险业务也是大起大落,1959年,全省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评价,国内保险业务逐渐恢复,从1980年开始,在恢复国内业务的十年来,安徽保险业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新险种不断推出,业务质量日益提高,服务水平得到改善,保险事业出现了先所未有的生机。

2000年9月28日,中国保监会合肥特派员办事处正式成立(2004年更名为中国保监会安徽监管局),2001年,安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揭开了安徽保险业专业化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新篇章。

近年来,安徽保监局在中国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发展思路逐步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安徽保险业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实力显著提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全省保费收入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到2008年底,全省保费收入达到亿元,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3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9家,人身保险公司17家,包括专业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农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省级以下分支机构2303家(含营销服务部);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保险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三是保障功能日益提高。

2002年以来,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亿元,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事故面前,保险业勇担责任、为民分忧,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

2008年,全省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为%和元,分别比2002提高个百分点和元。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功能作用的日益发挥,安徽保险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保险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2004年以来,安徽保监局和部分保险公司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受到省级领导表扬性批示30多次。

在连续四年高速发展基础上,2005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放慢.2005年保险深度%,比上年低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元/人),比上年提高元。

1.保险市场新加入主体显著增多,市场集中度逐步分散,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逐步形成。

到2005年底,保险公司省级机构16家,较上年新增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0家,人身险公司6家;地市级分支机构126个,新增23家;县级支公司219个,新增3家;营销服务部1404家,新增49家;各类专业中介机构56个,兼业代理机构2451个,全省保险营销员万人,持证率%. 2.保险业进入结构调整期。

一是保费收入低增长且增幅回落,2005年全省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增长%,回落个百分点。

其中: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分别达亿元,亿元,增长%,%,回落和个百分点。

二是安徽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各有一家负增长。

三是县域保费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占比达%.四是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亿元,增长%,,增幅高于保费增幅个百分点。

2006年,安徽省保险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比上年分别提高个百分点和50元/人。

1.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均有所增加。

至年底,安徽省共有各级保险机构1915家,保险中介机构74家,兼业代理机构3268家。

保险营销人员5万人;持证率%,提高个百分点。

2.保险业务增长快,服务地方能力增强。

安徽省保费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增幅位于中部第一、全国第六。

其中: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增长%和%,同比大幅回升。

保险业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增长%,增幅高于保费收入个百分点。

3.拓宽业务发展领域。

一是在农业保险试点基础上,在全国率先组建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收入18亿元,124个龙头企业参加保险;二是工程保险和火灾责任保险分别达%和%。

车辆强制保险自7月份开办收入达亿元。

2006年安徽省保险业基本情况表数据来源:安徽省保监局2007年,安徽省保险机构业务结构逐步优化,市场结构继续改善,保险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1.保险市场体系渐趋完善。

全年新增5家省级保险分公司,市场主体增加至21家,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分公司已获批筹建,将成为首家进驻安徽的外资保险机构。

同时,保险中介机构稳步发展,新增专业法人机构8家、分支机构22家、兼业代理机构340家。

2.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2007年,全省保费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增长70倍。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进展,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业已通过保监会的开业验收。

全年共支付洪灾赔款亿元,促进了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秩序的及时恢复。

项目数量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家) 其中:财产险经营主体(家)1 1项目数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其中: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家)1915 1197 718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各类赔款给付(中外资,亿元)保险密度(元/人)保险深度(%)寿险经营主体(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其中: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家)0 2075 843 1232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各类赔款给付(中外资,亿元)保险密度(元/人)保险深度(%)2008年,安徽省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保险业积极抗灾救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各项业务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形成。

1.保险机构体系逐步完善。

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机构首创安泰保险公司挂牌开业,保险公司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保险资产规模约500亿元,保险从业人员近10万人。

2.保险业务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亿元,增长%,保险赔款与给付总额亿元,增长%(见表5)。

保险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为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累计赔付超过6亿元。

3.政策性保险实现突破。

2008年4月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辖内17个市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政策性农险组织架构初步建立。

全年政策性农险实现保费收入突破3亿元,共支付各项赔款超过1亿元。

项目数量总部设在辖内的保险公司数(家) 其中:财产险经营主体(家)寿险经营主体(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其中: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家)110 2338 941 1397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中外资,亿元)各类赔款给付(中外资,亿元)保险密度(元/人)保险深度(%)297 66 231 88 48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安徽保险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因此安徽保险要从安徽的实际出发,开发适合安徽的保险产品。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是安徽保险发展的很好出路。

但目前我省农业保险问题突出。

一是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小,且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94年起,人保公司逐步放弃已开办的农业保险,省内其他保险公司更无一家涉足这一领域。

目前,我省已无农险专职人员,仅存的几个险种只针对一些机构或农场。

到2003年底,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421万元,2004年更是减至50多万元,仅相当于1992年的%。

这些,不仅远远落后于上海等发达地区,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省农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二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客观环境。

安徽是一个多灾省份,近年来,由于全省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发展较快,也相应地带来了风险集中化。

频发的自然灾害无疑凸显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但居高不下的赔付率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据统计,1982年至1999年间,全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为88%。

而同期我省却高达108%,有些年份甚至高达200%以上。

三是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多数农户面对风险,或存在侥幸心理,或一味等待国家援助。

甚至有的农户还将农业保险收费视为乱收费,缺乏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

四是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立法保障。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立法方面,国家尚未就此做出统一的立法,地方性法规对此也是一片空白,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仍处于法律盲区。

五是人才匮乏,技术薄弱。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

省内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难以为科学地厘定费率提供依据。

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农业保险人才奇缺。

“市场失灵”的缺陷惟有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弥补。

于是,如何突破农业保险市场化的瓶颈,真正为农民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成为决策者们无从回避的现实难题。

因此安徽省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一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鉴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所占份额较大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情,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由于农业风险的管理涉及财政、金融、农业、气象等多种领域,为避免出现因各自为政、分割管理、资源分散配置而导致高投入、低效率的局面,政府有责任组建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局,以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协调农业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部门的行动。

二是要加快农业保险地方立法的进度。

当前国内农业保险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法律的缺失往往导致社会预期不明确,导致改革难以推进。

为此,政府应尽早制订出适应性地方法规:确立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明确政府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费率、条款的核定,以及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等做出相应规定等。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三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

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因此,政府首先要找到适合安徽省情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标准及渠道。

其次,为保证资金支持的可持续性,建议政府建立农业保险发展基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