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及测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及测试

《春》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1. 教学时间:3课时。

2.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的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

本课的朗读可分几个层次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朗读,二是投入情感的朗读,三是在思考理解基础上的朗读。

可以找名家朗读的录音,给学生以示范。

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声朗读,读出美感,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味,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

尤其是读到反复句和排比句,要读出语言的节奏,例如开篇两个“盼望着”,应该读出不一样的语气声调来;最后的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更加昂扬。

但也要注意,朗读时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后面的“朗读的重音和停连”“多种朗读符号的综合运用”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重音”是重点。

3. 要分段分层进行赏析,但分段分层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炼出“春草图”“春花图”等分类描写的个性和共性(后者即“春”的特点)来。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具体实施教学,可以先提示“春草图”“春花图”等,让学生据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妙味;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概括出“这里是写春草”“这里是写春花”等。

其中赏析是重点。

赏析时,可提示学生写作文时借鉴课文的写法。

4. 本文的描写,形象感很强,易于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即联想和想象。

可以通过朗读来激发,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映现。

要注意的是,在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获得美感。

教师要有感情投入,带动起学生的情感。

教学时可从容一些,给时间让学生浸润于典雅的语言中和优美的意境中,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细细品味、深入领会。

5. 本文语言极为精致而优美,是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范本。

品味本文语言,可以结合其他教学目标进行,例如结合朗读进行,结合分析艺术特色进行,也可以设置专门环节来分析、品味语言。

品味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把精美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库存,借鉴吸收,方法可以是摘抄名句、仿句造句、背诵默写等。

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背诵全文。

二、教学设计1. 指导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应在课前读一至两遍课文,自行解决课文字词,画出优美的语句。

课堂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着重品读课文中写景状物的精彩语句,把握景物描写中蕴藏的情感;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提示朗读中要重读的字词句,以及应该停留和连接之处;要求背诵,指导背诵的方法。

前几次朗读时可以配以音乐。

可以由老师示范朗读,也可以放朗读录音,以学生反复朗读为主。

可以指定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订正读音的错误。

提示:对学生要有亲切感,教学用语要优美而富有抒情性。

2. 梳理文脉,扣住课文重点组织教学。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几个教学重点:一是品析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同时借鉴写作方法;二是体会充沛的情感,在朗读和默读过程中获得感动和振奋,并学习在写景状物中表达情感;三是学习清新优美的诗化语言,积累一些词语和句子,并仿写一些句子;四是学习美读,读出美好的情感,体会文中诗一样的意境。

提问: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也可以出示各幅图景名称,让学生按正确的顺序串联起来。

同时分析课文的思路:盼春—绘春—颂春。

开篇简洁,中部展开,结尾收束。

以此为基础,明确全文贯串着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难于回答,可以展示若干个词语,如“欣喜”“赞美”“忧伤”“怀念”“平淡”……让学生挑选),并告诉学生,全文的景物描写都是靠思想感情的红线串联起来的。

重点赏析精彩的景物描写段落。

可以由老师示范赏析第一幅“春草图”(也可加上“春花图”),接下来让学生试着赏析其他图景。

也可以提问:“课文描绘了许多幅图景,你最欣赏哪一幅?”学生赏析时,应该先有感情地朗读,并关注语言文字的细微处(如选词炼字)。

还要注意挖掘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朗读好课文,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验;课文充满昂扬乐观的情调,蕴含积极的人生追求,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比喻修辞法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比喻句和比喻手法,现在再学,要注重提高,要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文后面的补白《比喻》,学生自学,领悟要点。

还可以补充一些资料,把有关比喻的最常见知识要点告诉学生。

重要的是应用,根据比喻知识分析比喻句。

3. 布置课后练习:可简可繁。

简单练习包括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名句并积累;繁复的如仿写文中的句子(如最后三段)。

还可以给出《我看见的夏天》或《秋天来了》等题目,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作文。

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绿》)。

《春》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本文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但也不是议论、分析、阐释或单纯客观叙述,而是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写出了春天到来的进程。

刚开始是“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接着,万物开始蓬勃生长,山朗润,水涨起……一派生机。

随之而来的,人们也变得更有朝气,在这美好春光中劳作、嬉戏、生活。

这些描写都隐含着一个中心意义:春天激发着生命的活力。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色彩。

例如,开篇“盼望着,盼望着”表达着一种急切的向往,随着“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作者的欣喜也越来越强烈。

又如,写春风时,先正面描写风,然后转写“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这里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文章除了富于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但这种哲思又是融会在全文里面,与写景抒情交融着的,十分自然。

例如文章的最后三段,写出了春天由开始走向盛大的过程,表达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同时,又形成一种渐次高昂的情感波澜,使全文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本文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笔触清新,文辞优美,多年以来一直是语文的经典篇目。

文章既可以浅读,也经得起深究。

学生初读时,应以整体感知为主,逐渐过渡到体会文中对情感节奏、语言节奏的精心安排。

这篇文章对中学生学习写作,也是一个引领。

二、素养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范围内的朗读,有这样一些特点: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全身心地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将阅读感受传达给他人。

初中生虽然在小学已经接受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有种种缺陷和不良习惯(如身姿不正不直、声音含混不响亮等),有待在教学中加以改进。

本课的朗读教学要从基础训练入手。

1. 达成基本能力目标。

即态度认真,投入感情,不可随意,不可松懈;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把握速度和节奏。

2. 实现较高能力目标。

即读得优美,掌握一定的技巧。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取用不同的教学目标。

本课朗读教学,首先要读文识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

语言文字是载体和媒介,通过朗读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不仅获取文义,而且在脑海中产生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朗读的基础。

例如朗读第一段:(我)盼望着,(我)盼望着,(你看)东风来了,(听到)春天的脚步近了。

上面括号中添加的文字,是应该在朗读中体会到的。

其中的“我”既是作者,又是朗读者(学生)。

告诉学生,应该有主体意识,把自己当成作者,把朗读课文当成一种主观化的感受和表达。

“我”好像正在盼望春天,呼唤春天快点儿到来;同时又仿佛感触到春风已经来临,看到了大地渐成新绿,心情无比喜悦。

由文入景,因文生情,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意识活动。

因此教学时要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要品味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进而体会其中的景物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视学情选取适当目标)。

文章之美既有宏观的(如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和篇章之美),又有微观的(如语言之美、修辞之美),二者互为存在条件。

宜从语言之美入手,进而推进到宏观层面。

课文的主体部分描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等,可以引导同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景的,从而将“朗读”与“品味”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本课要掌握朗读的重音和停连。

有关这方面内容参阅后面的相关解说。

三、问题探究1. 课文集中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春草图(第3段)、春花图(第4段)、春风图(第5段)、春雨图(第6段)、迎春图(第7段)。

表现的春天景物特点: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富于美感,三、似有灵性和情感。

2. 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除了写景,还有抒情,并蕴含哲理。

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

景,遍布全文;情,细分为欣喜之情、热爱之情、向往之情;理,表明大自然生生不息,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世间万物萌生,繁盛。

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各处都是景情交融的语句;哲理则贯穿课文始终,尤其是课文最后三段非常明显,可参见“整体把握”。

此问题的探讨,难在哲理的挖掘,第一,需要品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春天由微小变得茁壮的规律;第二,需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即认识到春的生命力极其强盛,认识到春天是最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由大自然的规律决定的。

3. 课文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语言怎样的特点?课文的语言特点,一是生动形象,避免抽象叙述,如不说“春天来了”,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本文虽然写于几十年前,语言却无陈旧之感,说明作者是从文学语言中精炼出了最普遍、最凝定的部分,来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四是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

下面列举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作简要分析。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张开了眼”是与“刚睡醒”呼应,不光有具体形象的“眼”,还有“张开”的行为,非常形象;这里的“红”富有动感,照应了“太阳的脸”的特点,也非常生动;三个“起来了”,读起来有一种连贯的气势。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是一个倒装句,“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现在置于其后,显出错落,颇有机趣,也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说这句话时,经常联用下一句“一日之计在于晨”,激励人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