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创建教育强镇——电白区坡心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镇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按照电白区“创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凝聚全镇力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和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现将我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镇位于电白区西北部,东与林头镇接壤,南与七径镇相邻,西与茂名市区交界,北与羊角镇相接。
全镇总面积52.6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6个自然村(其中革命老区村17个),全镇总人口8.9万人。
我镇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
近年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科学整合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优质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工农业均快速发展。
2013年我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912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工业3.475亿元,农业2.6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3元。
经济持续发展,为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镇现有中小学23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3所,非完全小学18所,公办幼儿园2所(含1所中心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中小学教师480人,(小学296人,中学184人),全镇现有中小学生5478人(中学生1581人,小学生3897人);中学高级职称6人,中学一级职称132人,小学高级职称226人,小学一级职称65人;全镇在园幼儿1556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2%。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凝心聚力,创建教育强镇我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凝心聚力,积极推进创建教育强镇工作。
1.加强领导,确保“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为切实抓好“创强”工作,镇党委、镇政府在2013年3月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何海强任组长,镇长黄京奎、常务副镇长李棠任副组长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规划建设组、宣传组、资料档案组、资金筹备组、财务监督组等6个机构,各校相应成立了“创强”工作小组,层层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同时,我镇建立党政班子分工挂钩学校制度,坚持每周深入学校听取“创强”汇报,联系村委会,共同为学校发展排忧解难。
2.制定方案,确保“创强”工作有序推进。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标准,镇党委、政府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和社区教育等纳入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了《坡心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及《坡心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做到工作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成效,使“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3.加大宣传,确保“创强”工作家喻户晓。
2013年3月以来,镇党委、政府相继12次召开全镇“创强”动员大会和加温会,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创强”工作的重要性。
制作创建教育强镇大幅宣传画6幅、刷写永久性固定标语28条、各小学(村委)悬挂“创强”横幅356条、张贴教育创强标语1000多张,镇广播站播放录像宣传6次、市电台播放1次、《致坡心镇乡贤一封信》发放8000多份等,多途径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
各中小学、村委会、居委会已按照“创强”要求出版了“创强”宣传专栏68期,召开村(居)民动员会28次,还利用手机短信、校讯通等扩大宣传范围,营造了良好“创强”氛围,积极推进了“创强”舆论工作,激发全镇干部群众关注教育、支持“创强”的热情,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筹集资金,确保“创强”工作经费投入。
自我镇启动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程以来,我们一方面继续争取上级财政对教育创强的投入,一方面继续发动社会力量捐资,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募集“创强”资金。
除了争取上级财政拨付“创强”经费外,镇党委、政府9次召开全镇“创强”募捐动员会,利用乡贤回家探亲机会举办3次“乡贤座谈会”,派发《坡心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募捐倡议书》7500多份;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当地乡贤、老板、成功人士踊跃捐资办学。
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捐款,并向全镇900多名领财政工资的公职人员发出倡议,捐出半个月工资作为创强资金;还争取省有关单位的资金支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创强”工作顺利开展。
在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捐款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区教育局领导挂上吴村委第一书记期间,争取到财政拨款25万元,落实了上吴小学维修教学楼和建设围墙的经费;珠海高栏港经济开发区捐资50万元给新文小学进行校园建设和添置教学设备;山寮村委多形式多渠道发动乡贤捐款达600万元;全镇教师捐款17.48万元,机关干部捐款2.6万元。
目前为止,全镇社会捐资820多万元。
5、强化管理,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提高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派出所、司法办、工商等部门加大对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管理和整治力度,认真清理学校周围的网吧,为“创强”工作保驾护航。
特别是结合“三打两建”工作,彻底清查辖区内企业非法用童工现象,查处了学校周边网吧2处,清理了无证办园2所,清除了校门前不良摊档20多个,彻底整治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周边环境,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镇党委、镇政府本着“结合实际、加大力度、科学整合、着眼长远”的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完善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了办学综合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我镇原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2所,中学布局不合理,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条件简陋,设施不全、师资薄弱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镇教育的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镇根据《电白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及全镇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坡心镇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和“调优、调大、调高”的总体目标进行布局调整。
按布局调整规划,把中坡小学、雅奏小学、金星小学、家家乐小学、上吴小学、车头仔小学撤高留低,4-6年级学生就近并入坡心中心小学;盐仓小学、牛六架小学、七星小学、郁头鹅小学、新河小学撤高留低,4-6年级学生并入潭莲小学;新坡小学、新文小学、霞坡小学、排河小学、清河小学、山寮小学、新苗小学撤高留低,4-6年级学生就近并入实践小学。
撤销三育中学,保留坡心中学和实践中学。
全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形成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3所,非完全小学18所。
2.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按标准化学校标准,扩建、新建校舍,增添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等,均衡配置资源,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
2013以来,我镇先后共投入资金3304.7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及完善设施设备等。
其中投入1462.7万元,新建坡心中学、中心小学、潭莲小学、实践小学、中心幼儿园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及配套工程共30个,总面积12570平方米;投入633万维修中小学校舍和修建围墙;投入80万元建设运动场;投入1000万元购置计算机、电教平台、充实图书资料和常规教学仪器;投入209万元用于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
如设置名人、学生标兵、书画、手抄报等长廊,开辟教师标兵、校园明星、板报等宣传栏,建好了校园广播系统等教育阵地,使每个校园充满浓郁文化气息与书香味道。
此外我镇还注重打造绿色校园,不断改善育人环境。
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镇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和学校的实验开出率均达标;完小以上中小学校都按规定配备计算机室;中小学校按照规定每年补充图书,生均藏书小学达到26册,初中26册。
学校信息化教学程度大幅提高,全部学校接通互联网,实现“校校通”;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占比逐年提高。
目前,全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强校,首先要强教师。
我镇十分重视师资建设,着力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1.实行校长聘任制度,强化上岗管理。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校长目标责任制,推行校长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制度。
全镇通过竞争上岗选拔校长活动,促进了学校领导转变观念,营造了“能者上,庸者让”的氛围。
建立全镇中小学校长考核制度,每年都对学校领导班子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落实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提高校长的工作责任感和管理水平。
全镇共有中小学正副校长29人,29人均为高级教师。
2.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尊师氛围。
镇党委、政府建立定期对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制度。
一是召开教育表彰大会。
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春节教师座谈会,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二是根据省、市、区有关规定,落实教师社保、医保、岗位津贴、山区补助等多项福利待遇,全镇教师工资待遇实现了“两相当”。
三是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教师考评、奖惩制度,每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量化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是每年对支持我镇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目前,我镇尊师重教传统代代传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蔚然成风。
如上吴村委的乡贤老板主动联合出资建设学校,热心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建立奖教奖学基金,使教师安教乐教。
3.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我镇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社会风气的主阵地”为契机,以教师师德规范要求为目标,加强中小学教师从业思想教育和教师业务培训。
一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严格要求全体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二是鼓励、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函授、自考和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三是加强教师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观摩,开拓视野;转岗培训则请有关专业的名师授课,以适应课程开设要求。
目前,按照省定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技术学校教职工,所有规模小的非完小均班教师不少于1人,全镇学校无代课教师。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科结构与中小学课程结构基本匹配,小学科教师能满足课程开设要求;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学历均达标。
4.抓好人才培养,实施名师工程。
一是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学校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加强师德、业务培训。
二是重视学习研究,坚持开展“优质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三是重视名师培养,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区有关的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