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建议理清考试内容首先要把2006年的高考试题认真做一遍,对其中规律性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整个试卷的结构要了然于胸。

高考语文含五大块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在第一学期全面复习的前提下,按照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要做好思路整理,建立高考的整体框架,认真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一、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内容包括有语音认读、汉字识记、词语选用(近义词、关联词)、成语或熟语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几个主要知识点。

下面逐一提出复习步骤及策略。

1.语音认读、汉字识记两题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只要量的积累到位,解决此问题不难。

2.词语选用(近义词、关联词)题就需要一些答题技巧(语境的提示作用,辨析语素以及词语的语义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搭配)。

3.成语一般来说更依赖学生自身平时的积累,但不要学生背成语的意思,而是在运用中明确它的用法,当然,大量做题也可以取得一定效果。

4.病句一项,要熟记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每年高考都不会超出这六种类型。

如果不能记熟的话,可以采用背诵例句的方式。

5.语句衔接一项,在注意保持话题一致,层次清楚,句序合理,音节和谐,语气协调的同时,也要注意所涉及材料的语体特点(描写性语段、记序性语段、说明性语段、议论性语段),依据语段的特点来答题。

总之,要继续积累,重在落实。

二、文言文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大都是人物传记,有人物,有情节,也会有议论,这种趋势在今年的高考中不会变,同学们应多注意。

文言文的复习首先要做好课本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固定格式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的一些归纳梳理。

重点掌握一些在传纪文章中使用频率高的文言实词。

做好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整理工作。

要以近两年的高考题为本,除了弄懂词义、会翻译句子外,还要能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就需要把握文章脉络。

此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做题,培养语感,总结其规律。

三、诗歌鉴赏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首先把握古代诗歌的特点,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隐含意义多,想象空间大。

和文言文一样,诗歌语言也会出现词类活动,倒装语序的现象,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专有名词等。

诗歌尚简,主语变换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主语变换不作交代,会凭意会,不知此,便会误读。

例如2004年浙江高考卷“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主语变化,表达的意思就有不同。

此外古诗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

这些现象常常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

例如有些古诗意在言外,诗人常常不直说自己的想法,而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文字背后。

这就要求我们要设法读出其言外之意,听出其弦外之音。

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谴责歌女,其实是把批判矛头直指国难当头还在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另外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言物而及人、及情。

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是此类的代表,这就要求我们独处其隐含意义。

还有就是时空跳跃,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常用的。

如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一句,不理解时空跳跃的特点,就不能深切理解诗句所表现的控诉力量。

也有些诗歌打乱语序,因为追求平仄和谐。

鉴赏时必须理解语言顺序。

如苏轼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就属此例。

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要明确考纲要求,2005年高考对诗歌考查的目的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高考也从这些角度设题。

如考查诗歌的内容、技巧、炼字、情与景的关系等。

建立框架,按步答题明确考试说明中考查的要求,拿到一首诗应按一下几步完成鉴赏:读、辨、析、答。

读什么:题目、作者、题材、体裁和注释1、题目: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地点、缘由、情感等,是解题的关键。

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2、作者:作者的经历、艺术创作特点常是解题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

3、题材:常见的诗歌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诗、奢侈享乐;或表达对官场的厌恶;或反映战乱造成的民生疾苦;或陈述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抒写寄情山水的闲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流露青春易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分类复习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4、体裁: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诗,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的范围,近体诗则是南北朝以后出现、唐代成熟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包括律诗和绝句。

诗歌从字数上又分为七言、五言、四言、六言、杂言。

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诗歌也有模仿乐府的拟乐府,一般把它归为古体诗。

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

5、注释:考题的注释会交代人物,时代,解释典故,从而暗示文章的主旨、表达的情感。

评价古诗词要读懂作品。

一定要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

我们必须学会透过语言、形象去揭示作品的内容以及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

辨什么:辨别意象、诗眼、基调、风格流派1、意象: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学生要熟悉常见意象的一般象征意义,如折柳代表离别,落花伤春、望月怀远、秋风萧瑟、松柏延年、归雁思乡、梅兰竹菊喻君子……这些内容要注意在平时积累。

2、诗眼:全诗的主旨所在,如杜甫的《江村》一诗中,一个“幽”就领起了全诗。

3、基调:即诗人在作品中借助意象表达的喜、怒、哀、乐感情。

对此把握不准会影响对全诗的主旨的理解。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景象壮阔,但全诗表达的是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之情,其基调是悲凉的此联恰为以乐景衬哀情。

4、风格流派:诗歌风格是指诗人作品中呈现的艺术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辛”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杜牧的俊爽等。

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创造中选取的意象不同,写作的内容也不同。

析什么:主要指分析技巧。

如抒情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直接抒发了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

间接抒情则包括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事等。

写景、抒情诗古代诗歌中最普遍的表现内容,古人的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田园诗中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总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首先要能够区别诗中的写景和抒情,在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比较复杂,而诗人处理情景关系是创造意境的关键。

2005年高考全国卷中考到此知识点。

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随景生(触景生情):2002年高考《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诗人由外界景物触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移情入境:《春望》《蜀相》中诗人带着强烈的主管感情接触外界的物镜,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其中,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出来。

物我融情:《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景有请,人亦有情。

山水草木也有性格、感情,情景交融。

④以景衬情:《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乐景衬哀情或反之。

⑤寓情于景:《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通篇写景,望断碧山,目送归帆,行人已去,长江自流,景物可画,离情难谴。

通篇写景,情寓于景中。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互文、用典。

诗文中运用修辞方法,大体和现代汉语中修辞的作用一样。

要在辨析方法的同时落实修辞的表达作用的把握。

例如比喻使想象更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是为了强调表达的情感(廉颇老矣,尚能饭够)。

夸张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为楼高百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写作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简单说来有:渲染(《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从正面描写刘兰芝的沉着、美丽、冷静)、烘托(《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表现音乐的艺术魅力)、对比(《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虚实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

)、动静结合(“吵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托物言志(《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象征(《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藕秋风”)、以小见大(《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什么:整理好答题思路。

首先逐字逐句读透文本,搜寻意象,再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诗句,最后依据题目要求从手法、作用、主旨、情感的角度来组织语言答题。

四、现代文阅读社科文或科技文阅读要想做好现代文阅读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词类文章的特点。

词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专业性极强,学生在这类文章面前有些望而却步,担心没有“背景知识”,看不懂。

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词类文章主要是考查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此,我们必须清除心理障碍。

相信凭借选文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借助阅读技巧,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那么,怎样阅读文章呢?多读必不可少,在学生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注重归纳题目设置迷惑点的方式,二者缺一不可。

设置迷惑点的方式,主要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的有意混淆,偶然、必然的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有意混淆,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因果颠倒,误划类别,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

阅读答题应该是三个步骤:理解文章内容是阅读社科文的关键。

第一步,通读全文。

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

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信息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文学作品阅读1、把握文体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文章描写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情节或主要场景和画面等就是我们要把握的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矛盾的其他人、事、物或细节。

都应该附属于主要矛盾,二者是主从关系,凡是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巧妙的主从关系,围绕主要矛盾的其他人、事、物或细节,或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情节或主要场景和画面作铺垫,或为之作烘托,或与之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