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新)

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及参考建议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口算第一步,口算。

尽管新课程改革注重问题解决,倡导“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但算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算的速度和结果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度和信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

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口算训练,每节课不少于2分钟,要形式多样、当堂校正,要坚持不懈。

训练内容可参照教研室网站上2011年3月7日下发的《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2分钟课课算》。

参考建议:(1)时间上要做到天天练,力争做到节节练;(2)训练内容做到有计划,按照《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2分钟课课算》的内容进行训练,结合教学实际一边用一边修改;(3)训练形式要多样,可以采取做口算条的形式(对子互判,当堂改正,组长汇总,教师抽查),可以让对子之间口头互相考,可以让组长组织开火车,等等;(4)环节上可以放在课始,可以放在课中,也可以放在课后练习时。

二、情境第二步,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课始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图、谜语、故事、表演、对话、游戏等多种形式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问题可以写在学案上,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也可以写在黑板上。

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体现趣味性、简洁性和思考性,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实效,力求简洁明快,切实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切忌平淡无味、拐弯抹角、“雾里看花”,追求表面上的浮华热闹。

参考建议:(1)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2)尽量简洁,不过多挤占学生后面学习新知时间,因为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3)要富于思考,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太难的问题老师也可以提。

(4)情境及问题的出示可以运用多媒体,也可以用黑板,或者实物等。

尽可能不用导学案。

三、自学第三步,自学。

具体环节是独学——对学——群学。

(1)独学。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算、推理等多种方法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一查”独学进度、效果,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指导自学方法。

(2)对学、群学。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围绕独学结果和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对学、群学。

小组同学启迪理解,完善思维。

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独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切忌问题一出就让学生对学群学,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切忌走形式、走过场,为合作而合作,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倾听、交流,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小组建设建议从一年级抓起,一二年级可2人一组,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三四年级可4人一组,重点培养学生的小组分工协作能力,五六年级可4-6人一组,全面发挥小组作用。

参考建议:(1)关注学生的两种学习状态,一种是动的学习状态,如对学、群学、展示时的交流、质疑、展演等,还有一种静的学习状态,如独学和反馈时学生静静的观察、默默的思考、认真的演算等。

良好的静的学习状态是产生良好的动的学习状态的前提和基础,一定要高度关注。

(2)独学环节一定要高度重视,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所以要放在课上,在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可以分层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提示学习方法,也可以看书,进行模仿性、理解性学习,特别差的教师要亲自教。

总之要牢牢把握住独学环节,让学生真学真会,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3)独学时让学生在规范的有格子的本上书写,要求要严格,力争在课上就把字练工整。

(4)对学环节加大学生交流的频率,为每个孩子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群学环节小组长要先纠错,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让不会的切实弄会,组长还要汇总本组的不同方法,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确定小组重点展示内容,小组进行预展。

四、展示第四步,展示。

学生对学群学后,组长要组织本组同学做展示准备,可以进行组内预展。

教师“二查”预展情况,确定每组展示重点。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组织下,围绕教学重难点“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组间交流、质疑和补充,构建数学模型。

在展示时,既要充分展示各种算法(或策略),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或策略)进行剖析诠释,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作用,在学生“愤”、“悱”之时及时“启”、“发”,让学生掌握最优方法和策略。

要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得到启迪、得到锤炼、得到提高。

切忌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导致学生的思维水平始终停留在起始阶段。

参考建议:(1)展示时可以用实物投影,可以用小黑板,也可以用大黑板。

(2)要培养学生展示和听展的习惯,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直接对话,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3)加强对学生质疑补充能力的培养,先放手质疑,不行再引导,再不行就直接教。

教师对每个问题的关注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质疑不到位时教师要及时出手。

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提升。

五、反馈第五步,总结反思、反馈。

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教师“三查”测评情况。

课后总结,重点反思总结学习方法。

要体现“尊重差异,分层达标”的原则,设计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

基础题和提高题全体学生必做,拓展题可作为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

检测题目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教师要按照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原则设计习题。

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性、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此外,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适当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给学生独立做的时间,双基训练要扎实,要面向全体,切忌“蜻蜓点水”、一问一答,要让所有学生切实参与,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其次要注重实效,尤其在游戏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全体参与,“玩”是途径,高兴的“学”是策略,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训练思维才是目的,切忌玩玩闹闹、流于形式。

此外,训练题目切忌简单、机械、重复,要富于思考,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题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越来越聪明。

参考建议:(1)以教材上的习题为主,分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教师可以适当整合。

(2)一定要先让学生独立做。

(3)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批改,把错误消灭在早期。

总之,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要和学生共享、共识、共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及参考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

因而,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遵循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树立形象→自主感悟→升华情感→积极拓展”的基本模式。

一、树立形象。

(第一课时)(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阅读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

参考建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新奇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而乐。

(1)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时要注意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时通常是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体,可以由老师演示,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演示;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情境的创设力求简洁,突出趣味性,要能够吸引学生,时间不要太长,不要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觉沉重,要让学生在此环节感到轻轻松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完成四个学习任务(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够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这四个任务分成两次,让学生完成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

第一次独学、对学群学、展示:1、独学:学生按课文顺序进行朗读或默读,要求所有学生能够达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用在低中年级已经积累的识记方法学习生字新词;教师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对学、群学,小展示:首先对子组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进行互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对于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对子组互判,交流难写和难认字的识记方法;交流理解的词语。

群学小展示时要把独学和对学时在读文和自主识字中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研究解决,解决不了请教老师。

老师第二次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确定展示重点。

参考建议:(1)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独学、对学和群学,读书时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用默读或者朗读的方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都要利于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