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评估 (基础巩固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班级: 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1.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解析:由第二段最后“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可知D 项表述错误。
答案: 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解析: B 项,“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不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则不合理”,而是说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气质。
答案: B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解析: B 项,分析错误,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答案: B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 题。
屡次辞官的陈中行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
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
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
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学者称为静诚先生。
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注】、诸葛为喻。
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
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
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
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
除中书左丞,又辞。
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
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
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
除太常少卿,固辞。
强之,不可。
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
帝沉吟良久,从之。
自是不复强以官。
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
”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
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
”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 君子” 。
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伊、吕:伊尹、吕尚 (姜子牙 )。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
解析: D 项,“成”,成就。
答案: D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3 分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①主要叙述陈遇厌倦官场;③说明陈遇深谋远虑;⑤表明陈遇为同僚挺身而出。
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 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
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C.陈遇遇事能够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立即引用汉朝旧事为例对皇帝加以规劝。
D.陈遇因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和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解析: D 项,不正确,文中“数监幸其第”意为“皇帝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监”与“ 幸”同义,意为“皇帝到某处”。
答案: D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
(5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
(5 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句,要重点把握文言的含和文言虚的用法,两句中翻的重点是“以⋯⋯荐” 和“ 引⋯⋯”,以及“画”“ 隆”等。
答案: (1)太祖皇帝兵渡江南下,由于秦从荐,(朝廷 )聘遇,把他成伊尹、望、葛亮。
(2)遇的策略大多秘而不,而他受 (皇帝 )恩礼遇之高,就有功的外戚大臣也不能和他相比。
(二)古代歌 (11 分)下面的一首唐,完成8—9 。
山中王勃江悲已滞,万里念将。
况属高晚,山山黄叶。
8.首表达了人什么感情?合一、二两句析。
(5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人旅愁思的感情。
“ 万里”、“ 江”写人在异、路迢迢的境;“将”“ 已滞” 写客旅久滞、思未的。
9.三、四两句是写景,其作用是什么?具体明。
(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山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
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
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这首诗大约作于乐山一带,抒发强烈的乡思和羁旅之哀愁。
答案:三、四两句所写之景映衬了一、二诗句所写之情。
诗人扣住“山”“风”“叶”等意象,写出了秋风萧瑟、秋山座座、黄叶飘零的景象,映衬了诗人的旅思乡愁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2)气蒸云梦泽, __________。
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________。
(陶潜《归去来兮辞》 )答案: (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2)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乙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里的鸟或许是早年生活在乡间的缘故,我对天天可见的鸟熟视无睹;到了城市之后,见到的鸟相对少了,反而关注起鸟来,对鸟的身影和鸣叫变得日益敏感起来,只要看到一只鸟或听到几声鸟鸣便会冒出一些惊喜和感慨。
城市里的鸟是越来越多了。
城市里的鸟小巧玲珑,模样俊俏,多属燕雀之类,常见的有燕子、麻雀、黄莺、画眉、八哥、鸽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鸟。
有些鸟是不会进城的,像高飞的鹰、清高的鹤、孤独的乌鸦、夜行的猫头鹰和迁徙的大雁,在城市里是难觅其踪迹的。
鹰爱在云霄间翱翔,它的视野里是高山和大海,而城市在它眼里显得那样渺小,没有它盘旋的空间。
高贵且潇洒的鹤,爱在清清的湖水里觅食,在清澈的湖面上映照自己的倩影。
乌鸦这蒙冤的鸟,它深知人类对它的偏见,只有在黄昏的乡间的老树上哀叹自己的命运。
猫头鹰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庄稼地里捉老鼠,而城市的老鼠却躲在阴沟、墙角,况且城市里的霓虹灯会让猫头鹰昏眩。
大雁的命运是整日奔波。
在深秋的子夜,我常可以听到大雁迁徙时发出的鸣叫,悲凉而沧桑。
为什么城市温暖的夜,留不住大雁的脚步呢?城市里的鸟喜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从屋檐的这头走到那头,或做一个小小的滑翔便停了下来。
有时候它们会飞到巷子里的地面上觅食,胆大一些的鸟还会飞上住户的阳台和窗台。
更多的时候,它们扑在电缆线上打盹儿,站在屋檐边上发呆,或躲在树枝上梳理羽毛,一派安适满足的样子。
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它们的祖先曾在辽阔的原野上纵情地飞行,不知它们是否还有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