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二语文必修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基础题)

2020高二语文必修五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基础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

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进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

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的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

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来源:学,科,网Z,X,X,K]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

一为化学屏障。

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

二是生物屏障。

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

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

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把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

“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是益生素的时代。

”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解析:从第二段内容得知“它们”是相对于“人体自身细胞”而言的,也就是被称为“外来的生物”的人体自身细胞携带的微生物细胞。

答案:C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魏曦教授的名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才会产解析:从原文得知,是“滥用”和“不合理地使用”,生“危及健康”的后果。

答案:C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他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解析:按原文的意思,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

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新课标第一网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

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母不为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昌乃出足示之。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

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

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观。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颍川太守。

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推崇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C.视事..四年视事:治理事务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解析:案:追究,查办。

答案:D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3分)(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解析:①是说刺史很赏识他,③能表现黄昌为政公正合理,不能表现其“严猛”,⑤是说黄昌的妻子因儿子犯案而到黄昌那责备自己。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将她们杀死。

解析:黄昌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答案:C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区域,见到黄昌,很赏识分,“奇”译为“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行”译为“巡行”1分,大意1分,共4分)看重”1分,“辟”译为“征召”1(2)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迫害蒙冤。

分,大意1分,共3 (“先”译为“前任”1分,“悖”译为“糊涂”1分)(3)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责备自己。

(“诣”译为分,大意1分,共3“到……”1分,“自讼”译为“责备自己”1分)参考译文: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

出身孤苦寒微。

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许多儒生在校学习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因此喜爱学问,于是便学习经学。

他又通晓熟悉法令条文,因此在郡中任决曹。

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区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推崇严酷勇猛,喜欢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

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刚开始并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乘其不备之时找到赃物,他把贼曹一家全都逮捕,同时杀死。

名门望族见此害怕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

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迫害蒙冤。

等到黄昌到任,胥吏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没有没得到适当的处理安排的。

他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分别派人乘其不备讨伐,没有遗漏逃脱的。

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省亲,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离转徙到蜀地成了别人的妻子。

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责备自己。

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是蜀人,就问她原因。

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余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

我曾因为回娘家(省亲),被强盗掳掠,于是流落到这里。

”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问道:“你凭借什么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两千石。

”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

于是两人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

县里人彭氏原来骈横放纵,建造了大房子,这些房子靠近大道。

黄昌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

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将她们收捕入狱,追究其责任并杀了她们。

(后来黄昌)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

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被推荐填补大司农的空缺,然后又被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新$课$标$第$一$网(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8—9题。

w w w .x k b 1.c o m赠少年(唐)温庭筠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注】(宋)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此诗大约作于黄庭坚早年离开家乡赴地方官任时。

分宁是诗人的老家,诗中的“旌阳”是山名,在分宁县东一里处。

w w w .x k b 1.c o m8.黄庭坚在诗中写到了“灯火”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灯火”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伤感。

灯火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旌阳山下,灯火仍然依稀可辨,但作者却离家乡越来越远了,而且又是孤独一人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此情此景,使作者更觉感伤。

9.两首诗歌最后一句都是借景抒情,但感情基调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诗歌前两句是说:客游他乡,忽遇友人,但由于彼此同有苦恨,更易触动游子的愁肠。

同时通过“月照高楼”,以及“高歌一曲”,写出自己的豪放不羁。

第二首诗歌,首句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一开篇就给全诗笼罩了感伤沉重的气氛;下一句写舟中回望的情景。

三、四两句出人意料,倒是那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

作者越是说自己不悲伤,越是让人感觉到悲伤之深沉。

答案:第一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豪放不羁。

作者在酒酣之际,和朋友分别,月照高楼,壮丽明朗,高歌一曲,一抒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豪气。

第二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愁苦感伤。

作者离别家乡,离别友人,却故作轻松之语:我只不过是像平常一样喝醉罢了,倒是那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

在这轻松之语的背后,却是作者的满腹离愁,因为正是作者满腹离愁,才使满川风月一片愁情。

作者这样写,把离情写得更为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