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定义及处理方法
20
不良影响—慢性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增加对机体不 利 • • • • • • 蛋白质大量分解导致负氮平衡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抑制生长激素作用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抑制性腺轴导致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 抑制甲状腺轴导致T4转化为T3受阻 引起物质代谢障碍导致血糖增高、血脂增高、胰岛
12
2. 蓝斑的中枢整合调节效应
引起相关的情绪反应 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边缘系统 (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边缘中脑区等部位) 引起警觉、兴奋、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调控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应激 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侧角 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
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应激
与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直接联系
17
2. 基本效应
中枢调控效应 PVN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边缘系统调控情绪行为反应 适量的CRH增多使机体兴奋或有欣快感,促进适应反应 大量的CRH使机体出现焦虑、抑郁、食欲与性欲减退,造成适 应障碍
PVN下行纤维通过激素调控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反应
PVN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合成并释放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作用性质
非损伤性因素--剧烈运动、疼痛、情绪等 损伤性因素--创伤、感染、中毒等 (主要区别是有无伴组织损伤) 躯体 心理
作用对象
3
特性 普遍性与非特异性 普遍性: 躯体:过热\过冷\手术创伤等 心理:紧张\恐惧\悲伤等 神经内分泌改变 非特异性: 及一系列功能代 谢的改变
4
防御性与损伤性并存 防御性: 是机体适应变化,保护自身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 fight or flight 损伤性: 过强or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原对机体有 害,可导致应激性疾病
主要讲述内容 ●应激的概念和应激原及应激分期 ●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应激与疾病
1
应激的概念
● 应激(stress):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刺激时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世纪末:Claud Bernard提出“内环境稳定学说” (应激
CRH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刺激垂体合成、释放促肾上
腺皮质激素(ACTH)
外周效应—糖皮质激素(GC)↑
正常: 25-37mg
传入神经
应激(外科手术): >100mg
N信号
应激时GC分泌增加的机制
应激刺激
大脑皮层及边缘系统
CRH垂体门脉
下丘脑神经垂体
腺垂体
ACTH释放↑
(--)应激时减弱
(--)应激时减弱
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
19
3. 意义 防御意义—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增加有利机体抵抗有 害刺激 通过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使血糖增高 ,保证能 量供应和肝糖原储备 通过糖皮质激素调节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 (容许作用),保证脂肪动员及改善心血管功能 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合成与 释放,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 通过稳定溶酶体膜 ,防止溶酶体外漏及减轻组织 损伤
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应激反应
13
3. 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外周效应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迅速升高 交感神经兴奋 嗜铬细胞 释放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14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4.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改变的意义
系统功能 心脏 加快心率, 增强心肌收缩力 血流 心脑骨骼肌血流↑ 重分 皮肤和腹腔器官 布 (如肾等)↓ 血压 外周小血管收缩 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系统 血液 血小板数目增加 系统 黏附聚集增强 其他 对许多激素 有促进作用 防御意义 增加组织血供 保证重要器官 血液供应 维持血压 肺泡通气量↑ 有利于机体 对抗出血 机体更广泛 程度上动员 不利影响 心肌耗氧↑ 腹腔器官缺血诱 发应激性溃疡 诱发高血压
概念的基础)
1929年:Cannon提出“紧急学说”
(交感N在机体紧急状态下起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Selye提出“全身适应综合症”
2
第一节 应激原与应激分期
一、应激原 应激原--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 来源 外环境因素--感染、缺氧、中毒、创伤、电击等 内环境因素--饥饿、疼痛、性压抑、心律失常 心理社会因素--工作压力、居住拥挤、突发事件
肌
抵抗期
衰竭期
应激的意义 ●防御意义----适度的应激对机体有利
加强机体的准备状态 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维持机体的自稳态 称为良性应激(主要意义:抗损伤)
●不良影响----过强或持续过久的应激对机体不利
造成机体损伤、疾病甚至死亡 称为劣性应激
9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兴奋 ●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急性期反应蛋白 热休克蛋白
血栓和DIC 脂质过氧化 损伤生物膜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1. 基本组成单元 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正常时系统的调节 刺激
下丘脑
CRH
腺垂体
ACTH
肾上腺皮质
(-) 长反馈
(-) 短反馈
糖皮质激素
16
下丘脑的室旁核 (PVN)
上行: 与杏仁核、海马、边缘系统联系 下行: 与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联系
5
应激原需要有一定的强度与时间
一种因素要成为应激原,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 和时间,但各人的?
结合自身情况,理解应激的几个特性!
7
二、应激的分期
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动 态的连续过程 警觉期 机体防御保护机制的快速动员期,持续时间短 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伴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呼吸增快,心、脑、骨骼 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战斗或逃避的最佳动员状态(举例) 警觉期后机体进入适应或抵抗阶段 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减弱而肾上腺皮质分泌持续增多 代谢率增高,炎症与免疫反应减弱 消耗防御储备能力以致对其他应激原抵抗力降低 强烈有害刺激持续作用导致严重的内环境失衡 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应激相关疾病甚至死亡 机体耗竭抵抗能力,再度出现警觉期症状
10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11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 基本组成单元 ●中枢整合部位 脑干蓝斑(LC)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NE) ●外周参与效应部位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共同组成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LC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