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读《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有感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喧嚣与流弊,严华银在这本书中提出让语文安静的观点。
他建议从本源问题出发,整合力量,研究这门课程存在的“合法性”。
我对于书中的一些篇章感触颇深,现略加阐述。
课堂该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入、问题引领和问题解决类的课堂已经为广大教师所公认并追求。
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原本无可厚非,可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和解决谁的问题却值得思考。
现在语文课上解决的问题大多是教师预设的,这类问题若符合学情尚好,可大多并不如此。
要学生来回答这些不符合他们需求的问题,又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
既然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课堂上自然就要解决学生的问题。
可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而来。
只有事先学习了,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师也只有事先收集和整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找出需要在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下集中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从这一点上说,确定“教什么”比选择“怎么教”更重要。
这样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判断能力,还要储备相关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就会存在变数,这也许是很多教师不愿试水的原因。
但这样做的确能真的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而要能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独立备课,深入研究教材。
这既是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
部分教师现在已经习惯了参考教参或人云亦云,唯独缺少自主思考。
试想,假如教师自己都无法对教材形成完整并独到的见解,又怎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懂教材呢?让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学生才有学习的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解疑和生疑的主场,学习才有一定的效果。
应该进行深度语文学习他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教授《一碗阳春面》时的具体做法。
他费时两个星期,共计十余节课,带领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反复点评交流,从文章的思想、主题、典型意义和价值,更从文学的技巧、艺术,特别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的传神等方面,深入挖掘。
学完这课后很多同学在日记里都记录了自己阅读小说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很深刻。
他因此认为学生的收获比学习20篇其他文章要大得多。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教学课时不允许,二是自己功力不够。
但量的取胜逊于质的收获。
与其总是在所有的文章表象上游走,弗如走进一篇好文章的内里,进行深度学习。
要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旦学习的内容和方向确定以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而方法的传授更甚于内容的确定。
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点评和阐释。
”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效仿。
他曾为朱自清的《绿》做了如下点评: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承接上文之“潭”,引出瀑布,而及梅雨潭,层次分明。
)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镶”若换成“嵌”就死板,失却了轻捷精巧的美感。
)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先有耳闻,后有目睹。
这是远闻近观之景。
)他的点评既有精美语言的赏析,也有写作方式的点评,简约而不失深刻。
试想一下,这样的例子又怎么不能告诉学生怎样写点评。
学生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势必会模仿,也会学以致用。
当然达到熟能生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若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学会阅读并受惠终生。
正是源于此,人教版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必修1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练习中已对师生进行提示。
学生自主深度的学习可以确保学习的质量,而恰当的方法又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前提。
公允地说,这本书中虽有批判之音,但却以建设为主旨,他的很多观点或做法或许会给人以启迪,也会让人获益匪浅。
《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