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教学反思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张仕红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的生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语文教学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一、语文课当有“语文味”语文味来自语文课堂中师生情感真实的流露与交融,来自师生津津有味的咬文嚼字,也来自落到实处的课堂实践。
语文课上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师生情感融合点。
(一)语文味来自交融的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
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分了以下三步组织教学。
1、课前铺垫,用“情”搜集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
2、入“情”诵读,用“情”表达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撼力。
因而教学中必须抓住一个“情”字层层展开。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
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3、忘“情”想象,传“情”说话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积极创设情境,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在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的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尊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为快。
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们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不尽的思念……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一堂课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情感必须是交融的、真切的。
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只有重视文本表现的情感,语文教学才会是生动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学生才会被打动,被感染,被震撼。
(二)语文味来自适度的品读感悟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否到位,应该看课堂实施是不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指向。
要让一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1、“读”领风骚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
语文课应该“读”领风骚。
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充盈着浓浓的读书声。
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关于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课文写得很精彩,我就让学生反复地读悟,从中感受她为了和人交流,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例如,在教学学盲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描写刻苦的句子,写批注。
在交流时,很多同学都找了这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他们有的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作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有的从“如饥似渴”的原意来体会,她的学习就像“干燥的海绵,”就像“渴极饿极的急需食物的人”;有的还联系自己,自愧不如……在此基础上,反复品读,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2、读有形式,读有层次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学习特点,朗诵教学还要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读法。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
”所以,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读”唱主角。
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
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3、读中品,品中学“品”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品词析句”,就是“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当然也就避免不了品词析句,带着学生去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反复咀嚼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在教学《莫高窟》一文,针对本课结构明确,条理清晰的特点,特别是课文二、三自然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合作自学,将品读发展到学、仿、创新。
我将第二自然段“彩塑”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本段的写作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将第三自然放手交给学生交流自学,教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通过自学前的三个指引性的问题(1、本段用怎样的结构介绍了莫高窟壁画的哪些特点?2、运用了哪些习作手法写壁画的宏伟瑰丽?3、本段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给学生自学的方向,辅助学生自学。
学生的汇报交流,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智慧是惊人的。
学生的自学能力超乎想象。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三)语文味来自有效的课堂实践如何让学生个个都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我以为,落到实处的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最有效的办法。
如在教《自相矛盾》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读练习:(一)初读课文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读一读,再抄写词语。
3、思考:课文中的“矛”和“盾”分别指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细读课文1、默读课文,找出楚国人卖盾和卖矛的句子,细细品读,想想他能把盾和矛卖出去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自学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3、想象:事后,那个楚国人想(三)联系实际1、说说生活、学习中自己或他人犯自相矛盾错误的例子。
2、读下列句子,想想什么地方有矛盾。
①我的作业基本上全都做好了。
②一阵雷雨下了一天一夜。
③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份导读练习几个环节分别安排在检查预习,讲读课文中及学完课文后,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人文内涵的同时穿插适量的练习,细细回味,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巩固所学内容的境界。
当然,除课堂练习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表演、制作、书写、课外拓展阅读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人文内涵的感悟。
二、让“真实”回归语文课堂(一)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朴实、扎实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课堂本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地方。
真实地上了一节课,遗憾的地方必然一大堆。
面对自己的缺陷,我们需要反思,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是认识上不足,还是对学生准备不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一次次的打拼中成长起来。
其实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老师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
可是谁又能在课前把所有的都想得面面俱到呢?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我就想到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我要求学生朗读时,学生开始集体读和拿腔拿调,我就要求学生按照正常人说话那样读,学生经过反复指导,读的自然流畅。
听了不少名师专家的上课,无论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它什么,都是那么自然、实在,毫无牵强,斧凿的痕迹。
看他们上课,就像看厨师做菜,不是“全席”,不是“珍馐”,但符合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
(二)真实的课堂,追求“以学定教”“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靠近儿童,才能发展儿童。
儿童是成长发展的人,因此,“教”应由“学”而调整。
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的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零星、局部的轻敲散打,而是涉及目标、内容、方法等方方面面的改进;调整,应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为要义,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在执教《清平乐村居》的公开课,我先后进行了两次重点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A: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为目标B: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A目标的来源:一是根据年段要求,二是根据教材的文体特点,三是凭经验中的学情了解。
B目标的来源:查看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单,发现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理解以及整首词的大意都能通过自学得以基本解决,而一道课后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完成得很不理想,95%的学生都仅将词的翻译内容写了下来,行文简单,语言贫乏,且有92%的学生将此题的难度系数设定为“三颗星”(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单时,让学生给每一题的学习难度进行选择评价,三级选择,“三颗星”意为难度最大)。
可见,把“词所描绘的情京写下来”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于是,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我将A目标调整为B目标,在A目标中删减了“理解词的意思”,将教学重点转变为“写下来”。
A目标的设定中,把“学生”悬于自己大体面粗略的印象中,而调整后的B目标,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再教,学生有困难的教师着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