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点与局限。
答: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等。
当然,校本课程也存在几方面的负面效应。
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利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育部门检查基层学校工作造成一定难度。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述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答:(1)设计的理论基础不同。
目标模式的设计理论基础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过程模式(the process model)的理论依据可追溯至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的工具主义的行为外塑论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学生智慧和教养与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知识价值观。
(2)设计原理不同。
目标模式的设计原理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详见泰勒原理的设计),而过程模式关于课程设计并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而主要论证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1.一般目标与程序原则斯腾豪斯借鉴金·拉思(J.D. Rath)选择活动内容的12条标准作为“过程原则”,即课程设计的总要求。
2.课程设计及内容选择的依据。
斯腾豪斯认为,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立足于课堂上的现实状况,而并非作逻辑上的判断。
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必须立足于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原理及方法的详细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及学科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作为课程内容,即不是以预设的学生行为结果为准绳。
3.开放的系统斯腾豪斯认为,课程领域应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
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试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如何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答: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1)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
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刚开始时,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主题供学生选择。
此后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可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课题论证及制订方案的指导上。
(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引导他们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帮助,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并在有必要时调整研究计划。
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3)在学生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
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13.试述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
答: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1)环境分析。
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的。
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社会、知识与信息、教育改革等的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办学条件等的分析。
校本课程的环境分析还可分为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分析是指那些泛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环境分析。
特殊环境分析是指那些特指的、带有特殊意义的环境分析。
意即,校本课程开发者除了从事一般环境分析以外,还要分析特定社会、特定区域、特定学校、特定学生群体等。
(2)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教学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3)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组织是指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这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
课程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和辅导材料。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师用书、教科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等构成要素未必一应俱全,其详略程度取决于课程形式、教学要求和课时长短。
通常,以传统知识为目的的校本课程构成要素较完整;以培养运动技能和闲暇技能为目的的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较简略。
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来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
校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事实,而且包括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
教师在选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注意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课程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校本课程同样可以采取各种呈现形式,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等。
总之,课程组织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避免不加选择地采用外来的课程组织方案。
(4)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通常安排在课程试验阶段前进行,由学科专家负责实施,其范围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的呈现形式、课程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目的是评定校本课程的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确定需要补充和修订的方面;课程试验通常分为试验室试验、小规模试验和现场试验三个阶段,由学生担任被试,学科专家、权威教师或学
校领导担任评估者,被试人数随着试验阶段的深入而扩大。
校本课程常见的传播模式有三种:网络传播模式、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中心—基层逐级传播模式;校本课程采纳的方法大体可归为三种类型,即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校本课程的推广通常呈现两种趋势,即“精确法”和“适应法”。
教学方法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要手段,理想的校本课程不应该强行规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式,从而确保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进行分组教学,常见的模式有程序设计模式、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凯勒计划、掌握学习法、性向—教法相互作用模式等。
课程的时间安排是指某门课程在课时总数中所占的比率,它对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有两种基本方法:日课表形式和完整日形式。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后实施的评价。
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