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知识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教学步骤: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

(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

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

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

研究蒸发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猜测、汇报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进行实验、汇报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

(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空气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 、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

(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10 、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1 、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2 、(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3 、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4 、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5 、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6 、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沙漠地区温差大。

17 、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8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0 、(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1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2 、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3 、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 、“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

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鼓膜(将声波转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为信号)。

10 、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1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 、(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 、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 、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

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7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