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选择题1.(2016课标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3.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
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
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机器制茶业兴起B.海关关税的降低C.国内政局的变动D.国际茶市的扩大4.(2016江苏单科)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5.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
1878年,美国煤油的输入量是一千五百七十万升。
到了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一亿七千六百余万升。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C.中国进一步被卷入世界市场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6.(2015课标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7.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8.(2017课标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9.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10.《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
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
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
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11.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据此可知()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C.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12.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类别1866—1894年1895—1913年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设厂数(个)设立资本(元)轧花机制造3 300 14 2 520 缫丝机制造1 400 9 5 600 纺织、针织机修配——8 13 370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13.(2016浙江10月选考,27,2分)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上述现象说明()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14.(2015浙江文综)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15.《瀛壖杂志》记载:“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
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
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利最薄。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①买办或买办化的商人出现②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6.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
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
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
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
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
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
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是买办,有50人。
“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厕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
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
(6分)(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6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2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D从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棉花的出口刺激,江南许多地方的农村广泛种植棉花。
这表明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
A项中的“根本改变”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棉花的种植,无法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
3.C材料反映的是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国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方式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不符,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故关税降低不是导致材料所述转变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政策进行了调整,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国际茶市的扩大不是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B A项“店铺增多”在题干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口岸”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5.C从材料信息看,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我国煤油输入量迅速增长,这说明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加深,中国社会进一步被卷入世界市场,故选C项。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是外国侨民数量增多,故B项错误;中国进口煤油量的增长无法说明世界科技进步,故D项错误。
6.D1852年时,尽管东南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
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
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
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
7.D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远远低于印度,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
8.D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