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一、基础题1.网络协议的定义:是指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通信规则、约定与标准。
N(局域网)MAN(城域网) WAN(广域网)的使用范围:10m--10km;10km--100km;100km--1000km3.TCP/IP参考模型和OSI七层模型:前者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络层、主机-网络层。
后者分为七个层次: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4.五层模型各层主要功能:应用层:是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实现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
传输层:为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计算机的进程通信提供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并向高层屏蔽了低层数据通信的细节。
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适当的传输路径,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联功能。
数据链路层:为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据链路连接,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主机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5.定型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
6.局域网的概念:局域网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如一个学校、工厂和机关内),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
7.共享介质的以太网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又叫载波侦听多址访问/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8.物理层传输介质的特性:双绞线,局域网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同轴电缆,抗干扰能力强;光纤,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的一种;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9.IP协议主要功能:(1)寻址与路由。
(a)用IP地址来标识Internet的主机(b)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匹配(2)分段与重组。
IP数据报通过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发送,IP数据报的大小会受到这些网络所规定的最大传输单元(MTU)的限制。
10.特殊的IP地址: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直接广播地址:在A类、B类、C类IP地址中,如果主机号是全1,那么这个地址为直播网络地址。
(2)受限广播地址:32位网络号和主机号为全1的IP地址为受限广播地址,它是用来将一个分组以广播方式发送给本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3)“这个网络上的特定主机”地址:在A类、B类、C类IP地址中,如果网络号全是0,则该地址是这个网络上的特定主机地址。
(4)回送地址:A类IP地址中127.0.0.0是回送地址,它是一个保留地址,用于网路软件测试和本地进程间通讯。
11.虚拟局域网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
12.透明网桥基本功能:(1)将一种LAN上的MAC帧中继到另一个LAN上。
(2)如果两个LAN使用了不同的MAC协议,那么网桥必须将入境帧的内容映射到符合出境LAN帧格式的出境帧中。
(3)转发表是网桥通过自学习算法来实现的。
13.IP地址的基本类型及每类的范围:分为A、B、C、D、E五类。
A类地址:网络号的第一位是0,其余的7位可以分配,范围:1.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B类地址的前两位为10,其余14位可以分配,范围: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IP地址前三位为110其余21位可以分配,范围:192.0.0.0~223.255.255.255。
D类IP地址:D类地址不标识网络,范围:224.0.0.0~239.255.255.255。
E类IP地址:E类IP地址暂时保留,范围:240.0.0.0~247.255.255.255。
14.子网掩码的作用:①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并说明该IP地址是在局域网上,还是在远程网上。
②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为若干小的子网络。
15.网络层的主要协议:IP协议、IPv4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MPLS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移动IP协议、IPv6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外部网关协议BGP。
16.RIP和OSPF路由算法的本质:RIP: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要求路由器周期性的通知相邻路由器:自己可以达到的网络,以及到达该网络的距离;OSPF:自治系统的每个路由器周期性的像其他路由器广播自己与相邻路由器的链接关系,使得每一个路由器都可以形成网络拓扑图,结合最短路径的算法,每个路由器形成以自己为根的最短路径树。
17.路由器、网桥、交换机、集线器在哪个层次:路由器在网络层,网桥和交换机在MAC层,集线器在物理层。
18.ARP和RARP地址解析协议:地址解析ARP:从已知的IP地址找出对应物理地址的映射过程;反向地址解析RARP:从已知的物理地址找出对应IP地址的映射过程。
19.TCP流量控制方法: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如果发送方把数据发送得过快,接收方可能会来不及接收,这就会造成数据的丢失。
20.DNS协议:需要实现以下三个功能:(1)域名空间:定义一个包括所有可能出现的主机名字和域名空间。
(2)域名注册:保证每台主机域名的唯一性(3)域名解析:提供一种有效的域名和IP地址转换机制。
21.各层数据单位:物理层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帧frame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报文22.调制解调器的功能:调制解调器的英文是MODEM,它的作用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翻译员”。
电子信号分两种,一种是"模拟信号",一种是"数字信号"。
我们使用的电话线路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而PC机之间传输的是数字信号。
连入Internet后,当PC机向Internet 发送信息时,由于电话线传输的是模拟信号,所以必须要用调制解调器来把数字信号"翻译"成模拟信号,才能传送到Internet上,这个过程叫做"调制"。
当PC机从Internet获取信息时,由于通过电话线从 Internet传来的信息都是模拟信号,所以PC机想要看懂它们,还必须借助调制解调器这个"翻译",这个过程叫作"解调"。
总的来说就称为"调制解调器"。
23.Telnet协议:用户的实终端采用用户终端的格式与本地TELNET客户通信;远程计算机采用主机系统格式与TELNET服务器通信。
在TELNENT客户进程与TELNET服务器进程之间,通过网络虚拟终端(NVT)标准来进行通信。
NVT是一种统一的数据表示方式,以保证不同硬件、软件与数据格式的终端与主机之间通信的兼容性。
24.FTP协议:如果FTP Client只知道FTP Server的服务器名,那么首先需要通过DNS解析出服务器的IP地址;再根据IP地址通过ARP协议解析出对应的MAC地址。
然后FTP Client 发起对FTP Server的连接建立。
25.C/S模型:是指能力强、资源丰富的计算机充当服务器,能力弱或者需要某种资源的服务器作为客户。
客户使用服务器的服务,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网络服务。
客户/服务器在网络服务中的地位不平等,服务器在网络服务中处于中心地位。
Internet应用系统采用此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资源分布的不均匀。
二、基本概念1.CSMA: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2.DNS:域名系统。
3.分组交付:在Internet中主机、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过程。
4.VLAN:虚拟局域网。
5.广播风暴:广播数据充斥网络无法处理,并占用大量网络带宽,导致正常业务不能运行,甚至彻底瘫痪。
6.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7.RIP:路由信息协议。
8.FTP:文件传输协议。
9.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三、简答1.广域网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答: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分为线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两种。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又可以分为数据报交换和虚电路交换两种。
特点:①线路交换:A、当线路连接过程完成后,在两台主机之间建立的物理线路连接为此次通信专用,通信实时性强。
B、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C、不适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性通信。
D、不具备数据存储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
E、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实现与纠正传输差错。
②储存转发交换:A、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一起,按照一定的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再发送出去。
B、路由器可以动态选择传输路径,可以平滑通信量,提高线路利用率。
C、数据单元在通过路由器时需要进行差错校验,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D、路由器可以对不同通信速率的线路进行速率转换。
③数据报方式:A、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B、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现象。
C、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D、数据报方式的传输拖延大,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④虚电路方式:A、在每次分组传输之前,需要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虚电路。
B、所有分组都通过虚拟电路顺序传送,分组不必携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信息。
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与乱序的现象。
C、分组通过虚电路上的每个路由器时,路由器只需要进行差错检测,而不进行路由选择。
D、路由器可以与多个主机之间的通信建立多条虚电路。
2.0比特插入/删除的基本原理。
答:发送端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如果检查出连续的5个1,不管它后面的比特位是0或1,都增加1个0;那么在接受过程中,在两个标志字段为F之间的比特序列中,坚持出连续的5个1之后就删除1个0。
3.三种多路复用技术。
答:①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将信道用于传输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间片,每位用户分得一个时间片,用户在其占有的时间片内使用信道的全部带宽。
目前,应用最广的时分多路复用方法是贝尔系统的TI载波。
TI载波系统是将24路音频PCM编码器信号复用在一条通信线路。
②频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是在一条通信线路上设置多个信道,每个信道的中心频率不相同,各个信道的频率范围互不重叠,这样一条通信线路就可以划分为不同通信频率的多个信道,用于同时传输多路信号。
③波分多路复用:波分复用是在一跟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
波分复用是光波段的频分多路复用,只要每个信道的光载波频率互不重叠,就可用多路复用方式通过共享光纤进行远距离传输。
4.CSMA/CD冲突检查算法的工作过程。